孤獨半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部分,論語力,孤獨半圓,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于丹烹製美“醬湯”,香氣四溢飄扶桑
2008年1月27日,于丹教授從北京飛到日本東京,走出機場,她便直接到了我國駐日使館。下午4時許,結束與崔天凱大使的會見之後,應大使的要求,于丹教授徑直走上使館會議廳的講臺,開始了此次扶桑之旅的首次演講。她因在國內講解《論語》而出名,來到使館彷彿是從久遠年代走來,卻又充滿著現代的知性美;雖征塵未洗,卻又依然是那麼端莊素雅、笑容可掬,絲毫未見倦容,似乎比在中央電視臺還要充滿自信,越發顯得充滿著魅力。隨著她那充滿激|情的演講,使館工作人員原本就已激動高漲的熱情更加沸騰了。
為了聽於丹教授的演講,崔天凱大使甚至推遲了當晚的活動時間,坐在前排自始至終聚精會神聆聽著于丹教授那富有哲理的演講。他曾說過,使館特別希望透過聽到于丹教授的演講,能夠從《論語》中尋找到我外交人員在日本的工作姿態和心境。
于丹此次訪日,是為《〈論語〉心得》日文版——《論語力》的首發式而來。正是這位《論語》的傳播演講大師,以其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針對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以現代人所易於接受的方式,解讀了這部經典。有國內媒體稱其作品是建立於經典之上、慰藉人們的“心靈雞湯”,使得中國億萬讀者如飢似渴爭相“品”之。而今來到扶桑,為讓經典傳播再度深入異邦民眾之心,必須送上符合當地口味的作品。日本——這是一個喜愛豆製品的國度,如果將《論語》比作“大豆”,那于丹教授的解讀就是以大豆為原料而製成的日本人最愛的、可延年益壽的美味食品“大醬湯”。
人類數千年的文明進化,使人類除了具有生而有之的食慾之外,還有了精神方面的欲求。作為一代哲人,孔子不僅是日常生活中“食不厭精”的美食家,更深知必須有精神食糧滿足人類的精神進補欲求。於是,一部孔子與弟子們的對談錄——《論語》就成為東方世界兩千餘年來的精神食品。這款美味不僅讓中國人受益,也滋潤了周邊國家,諸如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的國民。
然而隨著社會發展的加快,大量精神食糧被粗製濫造,所以在當今,現代人對於精神食糧,尤其是對於傳統古典的辨讀、消化功能產生了“退化”,並且像于丹教授這樣能將古典精心“料理”再製成老少咸宜的“醬湯”食品的大師是不多見了。
今天,于丹教授來到我國駐日使館再講《論語》,恰如入鄉隨俗烹製“醬湯”,那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例,閉上眼睛可以想象出的情景,透過她那大眾化、生活化的語言都為古典精華所熔融,古典精華的現代之美在一個多小時的演講中,傳到了每一位使館工作人員的心中。
在會場聽著于丹教授生動精彩的演講,我感到即使原本沒接觸過《論語》的人也一定會為之傾倒,聽完演講後一定會覺得2500年前孔子在《論語》裡所傳達的資訊,還是非常適用於現代社會的。我認為,她的演講之所以能吸引這麼多聽眾,除了她那精湛的演講本身,還可從另一方面解讀為當前中國人缺少精神食糧,在充滿物質文明、金錢掛帥的躁動社會,缺少了一種支撐我們處世為人的內在力量。換言之,在資訊爆炸氾濫的全球化洪流之中,人們的精神世界難以與社會變化同步,因而產生了一定的空虛。在這樣一種背景之下,透過於丹教授的演講,孔子的智慧或多或少會給人們帶來啟迪和幫助,無形之中滋潤了人們心靈的乾涸部分。
當出口成章的于丹教授剛結束演講,使館工作人員便迫不及待地提出了各自的疑問,特別是使館青年古典學習俱樂部的年輕人更是踴躍地發問。針對每一個提問,于丹都作了有獨到見解的回答。從“小人”、“女子”、“中庸之道”等學術上的解釋,一直提問到于丹本人對先賢的認識。為了能儘量回答每一個提問,于丹加快了語速,許多經典原文彷彿是不假思索脫口而出,顯示出她那紮實的古典文學修養功底,在場的聽眾無不歎服。于丹說,其實國內出現《論語》熱,並非都是央視炒作的結果,而是中國人價值觀的必然迴歸。“《論語》本來就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融進在百姓的思想和生活中,由於種種原因導致出現中國人與《論語》斷層,很多人不會辨讀古典了,這是不正常的。經典不一定就是隻講大道理,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讓十幾歲的青少年都能理解、喜歡《論語》,而且我相信,總有一天中國的中小學生會喜歡讀《論語》,因為我們的根就在這裡。”于丹還講到,為什麼日本人也喜歡讀《論語》,因為我們運用相同的漢字,並且千百年來中國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