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玄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7章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涇陽茶磚,大秦:玩呢,你在古代搞經濟建設,公子玄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仲春時節,便是最為忙碌的時刻。秦吏手握尺牘,按照倉律規定翻土播種。還得疏通河渠,用以後續灌溉。婦人在家漚麻織布,準備飯食。半大的稚童鋤草背柴,同樣是忙的團團轉。 秦始皇放慢腳步,走的很慢。瞧見有庸耕者用上田牛和曲轅犁,也會上前詢問。甚至會親自下地試試手,發現深耕效果甚好。經過深耕細作,來年畝產定會更高。 “這曲轅犁確實好用。”蒙毅捋著山羊鬍,讚歎道:“因為是曲轅短轅,所以更為省力。整體變小變輕,便於調頭轉彎。操作靈活,節省人力。犁地時可將翻耕的土推到兩側,減少阻力。” “然也。” 秦始皇邊走邊看。 架勢好似是領導視察。 小弟都在左右兩側照拂。 扶蘇捧著蝴蝶書,指向前方道:“前面便是官田。涇陽使黔首自實田,將匿田收為官田。再由縣寺出資,使庸耕者耕。每年皆會評比,最者賞殿者罰。” “善。” 秦始皇停下腳步,站在阡陌縱橫的田野處。他伸出手來,蒙毅便識趣的將千里鏡遞上。這是少府數位玉匠手搓出來的,採用天然水晶。效果挺好,數百步外都能看清楚。 “扣除庸耕者的花銷,每年縣寺可白得兩千石粟。”扶蘇面露擔憂,輕聲道:“關中尚且如此,關外又將如何?閭右豪族實田粗耕,匿田細作。然庸耕者無地可種,郡縣便收不上田賦,長此以往必成大患。” “依你之見,當如何?” “效仿黑夫,使黔首自實田!” “可。” 秦始皇輕輕頷首。 這事老早就商議過,只是他沒想到黑夫同樣瞅准此事,並且是搶先一步推行。或許,這就是英雄惺惺相惜。既然涇陽這搞得還行,那就先於內史各縣推行。再推行至關外,以點及面儘量掌控田地。 至於缺點……其實就與秦律相同。若真的遵守秦律,就不會有匿田這事。距離關內近些的還好,不敢太過分。距離較遠的,那就得看郡官良心了。 秦國的郡也算是三權分立,互不隸屬。郡守掌行政,郡尉掌軍事,監御史負責監察。看似挺好,可天高皇帝遠就容易被權力所腐蝕,忘記為吏初心。收受賄賂、兼併土地、魚肉黔首、勾結反賊……這些都有。 就如黑夫先前所言,貪官汙吏是殺不完的。縱然歷經時代變遷,也是無用。只能盡所能去遏制,要說完全杜絕就是純屬扯淡。人性都是貪婪的,大權在握不受制約,自然就容易沉浸其中。像禮、喜這樣剛正不阿的秦吏,終究還是少了些。 沿途而過,每隔數里便有茅房。還能瞧見有黔首拎著木桶,將穢物倒進去。還有城旦負責漚肥,草木灰獸骨菽葉……就連河道淤泥都能用上。 “可還記得他提過的溲種法?” “記得。” 扶蘇輕輕點頭,這事後來他也問過。黑夫為方便解釋,稱其為種子包衣,就像是給糧種裹了層衣裳。特別是裡面新增有附子,可以有效防蟲壯苗抗旱。 “聽內史說,頻陽、櫟陽、雲陽等地皆有試田。只是此法太過費時費力,難以普及。想要推行,怕是還得由縣寺負責。如此支出,對當地又是負擔。內史的意思是看投入與收穫,若增產大於支出自然能推行。” 秦始皇回過頭看了眼扶蘇。 未曾回應,徑直向前而去。 挺好,扶蘇也有了些長進。 治國可沒那麼容易,溲種法的確是好法子,卻要立足於實際。直接大規模推行,對縣寺乃至黔首都是負擔。溲種法需要的附子獸骨獸糞這些都不算,所需的時間就起碼要十日。 所以,葉騰想的就是找些田做試驗。看看投入與產出是否成正比,若是增產頗豐自然能推行,並且還要撰于田律。 …… 秦始皇繼續向前而行,便發現部分庸耕者居住的窩棚草廬已被拆除。還有老者挑著扁擔揹著行囊,朝著鄉邑而去。 “老丈,這草廬為何沒了?” “縣君說影響縣容,全拆咧。” “那庸耕者住哪?” “鄉邑有安置房。”老者滄桑的臉上滿是笑容,笑呵呵道:“吾等庸耕者乞活討食,去哪都遭人嫌棄,只能居於窩棚草廬。沒想到,有朝一日還能住進房宅。” “安置……房?” “縣寺出錢,我們出力自己建。” 老者也是感慨。 他活這麼多年,還是頭回見到如此縣令。當然也有人跳出來反對,說黑夫不公。庸耕者未曾立功,憑什麼能得房宅? 原因也簡單,涇陽發展需要。因為要用他們的地方,讓他們搬走自然需要給點補償。黑夫也沒說謊,準備將這些地方開發建造為工坊。 流程上看似沒問題,實則錯漏百出。就以秦國來說,要真有需要會直接強行徵用。若搬的慢了,還得挨笞刑。 還給補償? 鞭子要不要? 秦始皇蹙眉目送老者離去。 能這麼幹的,估計也就黑夫。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唐磚

孑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