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立武廟,辯保險
公子玄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2章 立武廟,辯保險,大秦:玩呢,你在古代搞經濟建設,公子玄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伴隨著殺豬般的慘嚎,盧生便被衛士拖了出去。不光是他,連帶著所有方士都要被黥為刑徒。運氣好的還能跑驪山修皇陵,運氣差的就得去涇陽試藥了…… 其實,這也很合理。黑夫如今爵至十一級右庶長,按理說秦始皇也當賞賜些奴僕。只是知道他奴僕超編了,所以就一直沒賞賜。現在韓終既然要試藥,便順勢而為。 秦始皇眸中難得露出些滿意,看向扶蘇也是感慨。這些年來,扶蘇經常在這章臺宮出言勸諫。每每都會鬧得不愉快,但二人卻都是互不退讓。縱然受罰,扶蘇也絕不退讓半步。這點,扶蘇倒是隨了他爹…… 這道開胃小菜,並不能影響廷議。以馮去疾為首,開始彙報這段時間各項工程的進展。他將竹簡開啟,慷慨激昂的唸了許久。好不容易唸完,就在他們以為結束能登場時,馮去疾卻是又拿起卷竹簡…… “上施仁政,澤及牛馬。上農除末,黔首是富。今充刑徒為工隸,令各地考工室皆是得利。造紙坊皆已修成,無需兩年便可徹底取代竹簡絹帛。黔首念陛下恩德,皆歌功頌德。” “善。” 秦始皇輕輕頷首,他並未流露出任何不悅。馮去疾可是先王給他留下的國之棟樑,他也知曉此人是一心為國為民。他素來是主張以法治國,同時兼行仁政。要滅六國,可憑秦劍。要收六國,還需法令仁政並行。 “武廟之事,如何了?” “臣等經過數次商議,皆以為可行,只是稍作更改些人。主祭為襄公,可追為秦武成王。陪祀為武成侯,彰君侯拓土滅國之功,亦可激勵我大秦銳士。同時輔以商君、張儀、武安君白起等秦臣,共十八人。另有廉頗李牧秦開等諸侯臣將,十八人。” 武廟這事鬧的是雞飛狗跳,朝堂諸公各執己見,互不退讓。 你反駁我? 我反駁你的反駁! 雖然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可武廟祭祀的人大部分都已作古,他們所擅長的也有不同。很多人壓根就不是同時代的,更未交過手。再加上裡面還有些並未領兵打仗,只是負責在後方出謀劃策,這就導致每個人的看法都不盡相同。 有人覺得吳起不錯,戰績也是相當驚人。吳起所訓練的魏武卒,更是堪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闢土四面,拓地千里。 但卻有人覺得吳起誓不見母,殺妻求將。若是將其抬至武廟,甚為不妥。況且吳起還令秦國吃了很多苦頭,乃至於連河西之地都被奪走。 你放屁! 殺妻求將為小人之言! 就這,兩邊差點沒打起來。最後還是馮去疾力排眾議,決定還是將吳起納入武廟名單。這份最後的名單和陳平所寫的差不了太多,只是更改了幾人而已。而且,也都在陳平的備用名單裡面。比如說孫武,樂毅,司馬穰苴,管仲…… 宗正公孫成雙手奉上絹帛,他位列九卿,更是秦國宗室之長。便是私底下皇帝見了他,也是恭敬不已。他本為孝文王之弟,這些年來也打了不少仗。雖未能擔任上將軍,但憑軍功還是封為倫侯昌武侯。 “可!” 秦始皇輕輕頷首,“於太廟之下,立武廟,以彰吾秦兼併天下之心。朕受命於天代周而行,吾秦便為諸夏正統,故立武廟緬歷代功臣。凡於諸夏有功者,皆可入武廟!諸侯之地,皆為秦土。諸侯之臣,皆為秦臣。諸侯之人,自然為吾秦子民!” “陛下萬年,大秦萬年!” 群臣皆是作揖叩拜。 至於武廟,他們也覺得沒啥問題。諸夏一體,縱然戰國亂世紛爭不休,卻還是兄弟之戰。秦既然已得天下,自然要想辦法收取民心。像邯鄲等趙地,多有為李牧祭祀緬懷其功的。郡守屢屢派人搗毀,可他們卻是屢禁不止。正所謂堵不如疏,倒不如建武廟讓他們能正大光明的緬懷祭祀。 同時,這也是對秦國將領變相的激勵。想想王翦作為陪祀,位列武廟最前,這是何等殊榮? “至於陛下昔日所提保險,臣等以為甚好。”李斯這時踱步而出,躬身作揖道:“然以稅相抵,斯以為不可。如今秦國各地皆需用錢,臣以為可先改稅為十稅一,多收的稅糧用以給他們交保險。待四十歲後,每月可領半石糧食。如此,便可解秦困!” “臣以為丞相之言甚好。”治粟內史踱步而出,抬手作揖道:“臣仔細算過,哪怕黔首活至五十,都無法得利多少。若因病而死,秦能得利更多。更稅為十稅一,如此便可收更多的糧食,足以解秦燃眉之急!” “荒謬!” “無恥!” “左相是將我秦民視作朝三暮四的獼猴?”馮去疾手握玉圭,怒斥道:“諸公都懂,秦民不懂?秦民不懂,閭右豪族不懂?本為好事,卻淪為汝等謀利之術,可恥!” “不知右相有何高見?” “保持田稅,以部分為保費。” “右相只為民爭利,卻不顧吾秦死活?”李斯是寸步不讓,冷然道:“陛下有志,啟兵南征。五十萬大軍,每日所需糧草不知右丞相可曾算過?若依右相之言,才於秦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