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蓋有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8部分,大文豪,開蓋有獎,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那大殿畢竟太過恢弘,除非是朝議,百官集結,否則只召問近臣討論一些政務,實在沒有太大的必要。

而此時此刻,就在這座小殿宇裡,那已漸漸長大了一些的皇帝陛下,現在依舊如往常那般溫純地蜷在ru母的懷裡酣睡。

太后則是穿著朝服,鳳冠霞衣,母儀天下一般的坐在了首位。

其餘如趙王、北海郡王以及一些近臣,則各自分列兩邊。

這文樓中的十幾人,都是這天下最尊貴的人物,其實要猜想今日文樓所討論的事是什麼,只需看在場的大臣是誰,便大抵可以窺見一二了。

今日的文樓中,禮部和兵部的大臣多一些,除了尚書,連侍郎這本不該來見駕的大臣也來了。

一個太監正拿著一篇文章高聲地誦讀著,此文已誦讀了第三遍了,可即便如此,文樓中的人,卻依舊還沉浸其中:“朕纘承洪緒,統理兆人,海山陬,皆我赤子,苟非元惡,普欲包荒。屬者東夷小丑,猥以下隸,敢發難端,竊據商封,役屬諸島。遂興薦食之志,窺我交好之邦,伊歧對馬之間,鯨鯢四起,樂浪玄菟之境,鋒鏑交加,君臣逋亡,人民離散,馳章告急,請兵往援。

朕與北燕,交好餘年,適遭困厄,豈宜坐視,若使弱者不扶,誰其懷德,強者逃罰,誰其畏威……”

這討倭檄文,大氣非凡,明為討倭,實則亦是廣播仁義,更是以大陳為主體,名義上是一再宣稱北燕乃是盟邦,理應同舟共濟,可實則上,字句之中,卻吃了北燕的豆腐。

此次所謂的討倭,本身就是雷聲大雨點小,倭寇襲的是北燕,而非大陳,大陳的討倭,不過是一次外交行動而已,表面上是討倭,而實際上,卻是想要壓北燕一頭。

而如此雄文,真是罕見。

“仰賴天地鴻庥,宗社陰騭,神降之罰……鴻雁來歸,箕子之提封如故,熊羆振旅,漢家之德威播聞,除所獲首功,封為京觀,傳首天下,永垂凶逆之鑑戒,大洩神人之憤心。

於戲,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戳。茲用佈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識予不敢赦之意。毋越厥志而幹顯罰,各守分義以享太平。”

便是趙王,此刻也感受到了這文字中的力量,他禁不住道:“好一句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戳!”

眾臣都露出了笑意,紛紛頷首,表示了認同。

“想不到一個兵部職事,竟有如此雄文,真是令人歎為觀止,這樣的人,竟埋沒於兵部,實在可惜。”

“是啊,此檄文最厲害之處,在於這一句‘漢家只德威播聞’,心思縝密,世所罕見。”

翰林院那兒也寫了幾封檄文,可是都不令人滿意,和這檄文一比,就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了。大抵是因為,翰林們總是站在大陳的立場,反反覆覆地宣揚大陳的國威。而這篇檄文呢,雖是開頭提到了大陳的扶弱懲強,可很快筆鋒一轉,竟是以漢家的名義對倭寇進行征討。

這是何等的胸襟和氣魄啊。

大漢之後,天下四分五裂,而大陳佔據了天下的中心,大陳是漢,而那北燕亦是大漢的後裔,某種程度來說,大陳與諸國都在爭奪漢家的話語權,這一檄文,不提彰顯大陳國威,卻是以漢家的名義對倭人進行征討,一下子,檄文的格局,便不再限於大陳一邦一國這樣狹隘了,頓時有了當初春秋時期,齊桓公以周王室的名義救援燕國,討伐北戎的大格局。

眾人連連頷首,俱都稱善。

太后一張端莊而精緻的臉上,亦是露出了嫣然一笑,帶著幾許悅意道:“是啊,這麼多檄文,哀家就相中了這一份,何也?便是因為此文格局之大,非比尋常。”

正說著,外間有宦官道:“稟娘娘,新晉翰林鄧健,會同其師弟陳凱之,入宮謝恩。”

太后先聽到鄧健來謝恩,不禁眉頭微微一皺,她可沒讓鄧健來謝恩,張敬這是怎麼了,竟連這樣的小事都辦不好?

可聽到後頭那句會同其師弟……陳凱之的時候。

太后的心……頓時一滯,一下子的,她的呼吸竟是不自覺的有些困難了。

陳凱之……

是皇兒……

她如犯了魔怔一般,瞬間裡,再無方才母儀天下的氣度,更沒了方才的端莊之氣,在宮中積攢了十數年,這慢慢養成的顰笑之間所蘊含的威儀,在此刻,竟是蕩然無存。

她的皇兒來了……

可是……也只是恍惚了一下,太后便猛然回神,眼眸如刀鋒一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美妻戀妓

使勁兒

鳳築鸞回

雪踏飛鴻

與名柯世界融合後我成了倒黴路人

沐沐青皆

盛寵第一邪妃

冰河紅葉

一覺醒來竹馬變成首富了

挫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