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雪的季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部分,大遷徙(長篇紀實文學)完整版,飄雪的季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視和惡劣的生存環境下苦苦掙扎時,他們為之奉獻了故土、幸福甚至是生命的三門峽水電站的修建情況卻不盡如人意。

1960年7月28日下午,蘇聯專家和各地來賓代表共三萬餘人慶祝三門峽水利樞紐勝利攔洪大會在三門峽大壩右岸隆重舉行,人們揮舞花束,歡歌笑語,熱烈歡

呼工程的“偉大歷史性勝利”。

然而,在那歡呼勝利的慶典還未開始之前,西北利亞的“寒潮”就已使中蘇關係降溫了,“老大哥”不願把他們當初承諾的援建專案進行下去。8月10日,科洛略

夫等蘇聯專家離開三門峽回到他們的“修正主義”國家去了,把一個有嚴重隱患的工程留給了中國人民……

1960年9月14日,三門峽水庫建成蓄水。

又一個萬眾歡慶的熱鬧場面出現了。當時的報紙說:“當一個綠色的人工湖出現在人們眼前時,社會主義建設的這一偉大成就使在場的上萬名觀眾無不歡欣鼓舞,熱淚盈眶。”

聖人出、黃河清,中國人千年的夢想終於變成了現實。

但在人們的歡呼聲中,黃河已經不露聲色地開始了它的報復。專家們用可怕的資料計算著水庫“壽終正寢”的日子:

“90%以上的泥沙進入水庫後無法排洩,形成淤積。蓄水僅一年半,三門峽水庫就淤積了15億噸泥沙。原設計水庫水位在330米時的庫容為60億立方米。到1962年就只剩下43億立方米了,不到兩年時間,庫容就減少了近三分之一。照此速度,整個水庫只需七年就將被夷為平地。那時,黃河第一壩將成為亞洲最大的瀑布。”

災難並不止於此。嚴重的淤積引起河水倒流,回水在黃河重要支流渭河河口形成攔門沙壩。還未完工,近20億噸泥沙全部鋪在了從三門峽到潼關的河道中,潼關河床在一年半的時間內暴長4。5米,渭河河口形成“攔門沙”,黃河上游及支流水面也連漲連高,以西安為中心的工業基地及關中平原和渭河下游的工農業生產安全受到威脅。

1962年3月,國務院據此決定:三門峽水庫改變運用方式,由“蓄水攔沙”改為“防洪排沙”。按原計劃蓄水360米而強行搬遷騰空的上百萬畝土地並沒被淹沒,而成為閒置無用的荒原。很快,各種機關、廠礦、學校、軍隊瓜分了這片沃土。

國務院的決定把三門峽移民強烈要求返庫的勢頭推向了**。《華陰縣移民志》不惜筆墨地記錄了這一**的形成過程:

“1956年至1958年,移民自行返庫從未間斷。開始是自發的分散的小規模舉動,後發展為有組織、有計劃的大規模舉動,返庫次數、人數愈來愈多。

“1956年8月遷,遷往陶樂的朝邑縣移民因安置點離村莊較遠,自行遷往寧朔。對安置在永寧縣的本縣移民影響很大。1957年6月,陝甘移民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確定移民任務縮減,移民情緒波動,形成群眾性的自行返籍。先後返回1510戶2071人,佔遷出人數的56。3%。1959年秋,省內移民開始後,部分遷往寧夏的移民返回庫區,要求內遷,先後返回898人。

“1960年,三門峽水庫攔洪蓄水後,水庫蓄水面積不大,為增加安置區移民生產隊的收入,安置區採取了在庫區‘拉吊莊’的耕種方式。加之一些機關、部隊、廠礦、學校和庫邊的社隊到庫區耕種土地,誘發了移民大批返回庫區。1961年10月,外遷移民返回庫區1061人。11月中旬增加到1262人,堅決不回寧夏……”

華陰一縣雖只有千餘人,而數縣滯留庫區不肯再去寧夏者卻有萬餘人之多。

根據這種情況,1962年3月13日下午,**中央西北局在陝西西安人民大廈召集陝西、寧夏兩省(區)開會,專門研究三門峽庫區移民由寧夏返陝問題。

據當天的會議紀要記錄,參加會議的除西北局書記處候補書記白治民、西北局農業辦公室主任李登澐外,寧夏民政廳副廳長金民、寧夏安置辦主任林德民及陝西農業廳廳長趙錦鋒、陝西糧食廳副廳長高秀山等領導參加了會議。

會議紀要記載:1956年至1958年,陝西三門峽庫區遷往寧夏移民2。9萬餘人,由於種種原因,近年來,移民自發返陝達五萬七千多人(次)。目前,在三門峽庫區難以送回寧夏的移民達9400多人。為了確實解決這一問題,寧夏民政廳金民廳長來陝,先與陝西省農業廳趙錦鋒廳長交換了意見,又共同向陝西省謝懷德書記作了彙報,最後並請西北局白治民同志參加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賀府千金

點絳唇

亂古墓地

僻處自說

炮灰有毒

車水馬龍01

正義如我不可能是酒廠之光

木遁使者

不照騙算什麼網戀[電競]

阿拉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