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
飄雪的季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部分,大遷徙(長篇紀實文學)完整版,飄雪的季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區移民安置問題的具體方案。
《紀要》是這樣介紹庫區移民和土地情況的:三門峽庫區現有移民40萬,其中15萬人生產、生活很困難,需返回庫區安置。目前,庫區共有土地58萬畝,其中,地方國營農場使用30萬畝,部隊農場使用22萬畝,地方其它單位使用6萬畝,另設有兩個兵器實驗靶場。
在“既要妥善安置移民,保證靶場兵器實驗的順利進行,又要安排好國營農場職工的生產、生活,照顧到部隊農場生產的需要”的原則下,會議確定了返庫移民的安置標準:分配土地,要低於未返庫移民的平均佔有水平,住房自建,國家只幫助解決一些公用設施,如道路、學校、醫療機構等。同時,會議作出了四項重要決定:
(一)從地方國營農場30萬畝土地中劃出20萬畝或更多一些,安置返庫移民。
(二)從部隊農場22萬畝土地中劃出10萬畝交地方安置移民。這些土地上已經建設的工廠、養殖廠及其生產、生活設施仍舊歸部隊農場所有。
(三)地方國營農場的土地減少後,可把一部分農場職工轉辦工業和多種經營。
(四)為了安置返回庫區的移民和幫助部分國營農場職工轉辦其他生產專案,國家需要在財力上給予適當支援。具體數額和渠道由陝西省委同有關部門另行研究確定。
中辦發29號檔案是關中移民安置問題的一個歷史性檔案,它最核心的內容是從庫區國有農場和部隊農場使用的50多萬畝土地中劃出30萬畝,安置生產、生活特別困難的15萬移民返庫。
中央的決策受到了廣大移民的擁護和歡迎,有力地化解了矛盾。在29號檔案下達後的8月20日,陝西省政府、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水利電力部聯合發文轉發了《關於陝西省三門峽庫區部隊農場劃交地方十萬畝土地問題的協議》。1986年2月20日,陝西省農牧廳和渭南地區行政公署也發文轉發了《關於三門峽庫
區國營農場給返庫移民劃交土地的協議》。
從中央到省裡的檔案看,部隊和地方移交的30萬畝土地安置15萬人應該是不成問題了。但29號檔案下達10個月後的1986年3月,情況卻在渭南地區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在渭南地委和行政公署《關於移民安置工作宣傳提綱》中,中央30萬畝土地安置15萬移民的決定先是模糊成了“中央反覆慎重地權衡了各方面的關係後,決定從部隊農場、地方農場劃出30萬畝土地來安置生產、生活很困難地區的十多萬移民返庫定居。”究竟是十幾萬?這份宣傳提綱在講了黃河不斷塌岸,扣除修建學校、醫院、圍堰村臺等要佔地5萬畝(中央《紀要》下發後,渭南移民辦從部隊和地方農場接收土地31。2萬畝,據渭南移民局接收土地的人講,當時實際接收土地36萬畝)後,說“實際可耕面積僅有25萬畝,這些土地最多隻能安置12萬移民”。
中央決定的用30萬畝土地安置15萬移民的決定在渭南地委和行政公署的這份宣傳提綱中第一次毫無根據地“縮水”。
那本完稿於1992年的《渭南市移民志》對於返遷人數“縮水”的情況作了這樣的記錄:“共安置返遷移民17633戶,73965人(其中包括透過非法渠道進庫安置的假移民約5000人)。”
對此,李萬明說:1985至1992年;我在移民辦庫區安置科具體負責返庫移民人數的統計匯總工作,在返遷工作結束時,各縣、市上報市移民辦,返庫人數報表的匯總結果是69750人。當我將這一結果報告給市移民辦主任鄭博時,他嚴肅地告訴我:“對這個匯總結果你一定要嚴格保密,絕不能透露給任何人,否則會出大亂子。”
李萬明強調,當時匯總的69750人中;還包括白水縣堯禾鎮的800名移民——這些人由於種種原因,後來又把戶口遷回了原安置區。因此,實際返庫總人數應減掉這800人;即實際返庫是68950人。但市移民辦1992年編寫《移民志》時;鄭博授意編寫人員將返庫移民總數擴大為73965人。
這些數字在後來編寫的《渭南地區志》中又有了新的變化:“1986年2月,地區召開移民工作會議,部署返遷安置工作,確定返遷人數12萬。分配各縣的控制指標是:渭南市1萬人,蒲城縣4.2萬人,大荔縣1.5萬人,澄城縣2.34萬人,白水1.03萬人,合陽7800人,富平縣7600人,潼關縣2000人,華陰縣500人,臨潼縣由縣上拿出意見後商定。安置在朝邑灘50000人(含由潼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