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楚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3章 怒攻,三國雄圖,林楚竣,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風和日麗,滿眼翠綠。惠風和煦,天高雲淡。

曹軍大營外,魏諷、耿紀、黛麗珊一行與劉銅、黛麗絲依依不捨,揮淚辭別,拿著于禁的親筆書信、通關文牒,踏上了北歸的征途。

一大早,張遼就接到合肥急報,說是孫權以副都督呂蒙、朱然為大將,周泰為先鋒,率徐盛、韓當、丁奉、蔣欽三萬兵馬,進駐濡須塢,水陸並進,聲威大振,合肥震動,請求救援。

見軍情緊急,張遼與于禁、臧霸等商議後,拔營北歸。

旌旗獵獵,鐵甲鏗鏘,七千曹軍逶迤向北。人逢喜事精神爽,張遼、于禁心情大好,一路談天說地,欣賞沿途風景。

張遼趕往合肥的前五天,江東軍已從濡須塢分水陸兩路向合肥進發,水軍共出動五艘樓船、十艘蒙衝鬥艦、二十艘快艇運輸兩萬五千兵員、糧草、輜重,後面跟著五艘空船,經巢(湖)肥(水)運河——肥水逆流而上,過東關,入巢湖,沿施水直抵合肥。陸路五千沿河搜尋,與水軍齊頭並進。

這是孫權、呂蒙精心選的一條最省力、最快捷、成本最低的線路,如果單純使用陸路交通線運輸兵員、糧草給養耗時費力,而船隻航運則能利用水、風等自然力的幫助,效率比陸運高得多。故有“一船之載當中國(原)數十兩(輛)車”之說。加上水路更能發揮江東軍水師水戰見長的天然優勢,如果戰敗可以撤退到戰船上,揚帆順流南歸,迅速脫離戰場。

呂蒙本來志在荊州,被孫權當頭棒喝,面服心不服,心裡萬分憤懣,又不敢當場發作抗命不遵,只好拿合肥撒氣。

到合肥之前,呂蒙已偵知合肥守衛空虛,遂下死命令水軍戰船開足馬力,陸路步騎加快速度,日夜兼程,不兩日便趕到據合肥城兩裡遠的巢肥運河邊。

呂蒙讓戰船就地拋錨,把大營駐紮在岸上,留丁奉領兵五千留守大營,看守戰船,其餘兩萬五千大軍把合肥城團團圍住。呂蒙領五千兵作為預備隊,朱然率周泰、徐盛、韓當、蔣欽負責攻城,兩萬兵力分為四隊每隊五千人,不由分說,分別進攻東、西、南、北四門。

合肥城裡只有區區八千曹軍,其中中央駐軍三千,郡兵五千。揚州刺史、合肥守將張喜、別駕蔣濟早早得到情報,一面緊急派人飛馬向許昌求救,通知周邊郡縣諸如皖城、廬江、歷陽、居巢等策應增援。一面進行全城總動員,告知後援大軍必到,搶修城防工事,收集儲藏糧草及其他戰爭物質,全城軍民同仇敵愾,嚴陣以待。

江東軍葡一進攻,就遭到了合肥軍民壁壘森嚴的迎頭痛擊,傷亡慘重,戰鬥進行得異常慘烈。由於張喜沿用了前任劉馥御城之法,準備充分,全城軍民同仇敵愾,憑藉堅城厚牆和居高臨下的優勢,勞逸結合,守法有度,損耗不大,讓呂蒙有了如哽在喉之感。

合肥位於揚州西南,長江、淮河之間,巢湖之濱,南北水陸幹線的衝要,襟江擁湖,四通五達,為數條水陸路途的匯聚之所,作為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交通、軍事樞紐,歷來為兵家必爭之戰略要地。可以這樣講,無論是曹操還是孫權控制了合肥,便可以向幾個戰略方向用兵,或堵住幾個方面的來敵。有“江南唇齒,淮右襟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之稱,歷為江淮地區行政軍事首府。

合肥名稱的來歷,就是由於因為該地為施水合於肥水之處,其地理位置正好在巢肥運河這條水陸交通幹線的要衝,即施水與肥水的連線地段。

曹操滅袁術後,在與袁紹激戰的同時,以超前的戰略眼光,委派劉馥為揚州刺史。劉馥單馬赴任,籠絡大族,招撫民眾,整頓吏治,興辦學校,教化人民,興修水利,典農屯田,發展經濟。“數年中恩化大行,百姓樂其政,流民越江山而歸者以萬數。於是聚諸生,立學校,廣屯田,興治芍陂及茄陂、七門、吳塘諸以溉稻田,官民有蓄”。當地經濟得以恢復發展,曹操政權在淮南的統治逐漸得到鞏固。

揚州刺史的治所原在近江的歷陽,由於過去靠近孫吳的統治中心,一直以來都受到孫吳軍隊的嚴重威脅。為改變這一不利態勢,劉馥請示曹操同意後,大興土木,重建被袁術破壞殆盡的合肥,修葺舊城,建造新城,將揚州州治西移至此,該州常備軍隊也駐紮此地,還儲存大量的作戰器械。“又高為城壘,多積木石,編作草苫數千萬枚,益貯魚膏數千斛,為戰守備。”劉馥積聚的經濟、軍事力量,為後來合肥以及淮南的固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呂蒙在出發前在孫權面前誇下了海口,說七天內定要攻克合肥。但是如今已經進攻了五天,竟然不得寸進,合肥巋然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道之痕

馮葉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