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年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十章 權衡,昭華,驚年渡,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張昭華其實本來還沒有完全說透,然而張輗已經給她留下了一個大大的把柄,他將這裡所有的勳貴子弟都指為了漢王一黨,其實是將自己孤立了出去,所以當張昭華命人將他拖下去的時候,其他人甚至包括張軏,都覺得鬆了口氣。
“娘娘,”這些人急忙證明自己:“臣等雖然在靖難時候,與漢王殿下共事過,傾慕其風采,只是如今漢王名分已定,臣等萬不敢有什麼非分之想……”
張昭華其實心裡暗暗權衡了一下,究竟是以此為柄來挾制他們,還是按原先的想法,給他們脫困的機會,她想了一會兒,還是覺得不要將人逼迫過甚的好。
張昭華之前給他們的壓力,來自夏原吉。如果這些作亂之人將夏原吉殺掉了,那麼夏原吉就一定是這個頂鍋的,但是如今夏原吉沒死,而且在皇帝不想他死的前提下,他們這些帶兵的將領,就難逃罪責。她之所以拖了四五天,才將這群急得熱鍋上螞蟻一般的勳貴子弟召過來,甚至繞過都督府,提拔了百戶出身的楊洪去平叛,就是要將時間拖得更長些,造成的影響於是也會變得更惡劣,這一切就會自然不是張昭華背鍋,而是名正言順地真成了這群勳貴子弟的罪名——他們不作為,堂而皇之地翫忽職守,知而實縱,放任譁變的罪名一定落到了實處。
這才是最大且可以直接定罪的把柄,而不是查而無據的剋扣或者佔役買閒,或者是虛妄的所謂“煽動叛亂”。
至於漢王結黨的事情,這個實在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東西,提到明面上來,也沒什麼用處,而且最可怕的是可能會戳到皇帝的心窩上,張昭華甚至可以想象,她若是當真叫謝川將今天張輗說的這些話上報給皇上,皇上一定會起了另一種匪夷所思的疑心,認為太子才是一切背後的主謀,他趁皇帝不在南京的時候,要剪除漢王高煦的黨羽。
所以謝川的到來,其實只是為了配合她,將勳臣子弟中不聽話的人先收拾住,讓這種人不能干擾到張昭華的大局,並不會將今日的談話,洩露出去分毫。
到現在為止,這些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威脅張昭華了,她不僅解決了缺餉問題,同時還捏住了他們的把柄,給他們造成了最大的壓迫。
“罪責難逃啊,罪責難逃,”張昭華漫不經心道:“張輗說不是皇上追究你們,而是我追究你們,你們可想想,我追究你們做什麼,在皇上的欽差還沒來的時候,先給你們摁死了罪名,這對我,對太子,是有利的嗎?我看皇上一定會覺得,這是太子在蓄意打擊漢王,太子反而跳進泥坑裡洗不清楚了,你們覺得我會做這樣的傻事麼?”
諸人心裡都打了個突,張軏立刻道:“臣等確實先有失察之罪,後又有包庇之嫌,臣等罪該萬死。請娘娘允許臣等去朱雀巷,協助楊將軍平叛!”
果然是謝川口裡的聰明人,張昭華心中大喜,但是面上卻道:“協助平叛?哎呦我怎麼記得你剛才好像說,只有餉銀到了,你們才能在官兵那裡直起腰來,說話才自然有人聽?”
張軏就露出一副皮賴相:“娘娘一定是聽錯了,臣怎麼會說過這樣厚臉皮的話。”
他說著小心翼翼地問道:“娘娘,臣等協助平叛,也算功過相抵了吧?”
張昭華就乜了他一眼,“你們所說的免罪,可不是我能保證的,總要看到結果。而且平叛的時間拖得久了,這一條可是有目共睹的,脫也脫不去了——不過你們若是能幫助楊洪將首惡脅從繩之以法,我看至少可以罪減幾等。”
勳貴子弟早已經服服帖帖,然而張昭華自然還有問題要問他們,“拖欠餉銀,似乎並不是你們謀劃和煽動這一場的真正目的所在。”
當然大家是不肯承認“煽動”及“謀劃”這兩個詞的,事實上,他們坦誠地說,他們的確有一個想法,但是是指使官兵去圍攻都察院。
“娘娘可知道,去歲十月,都察院陳瑛的手下王得春,”新寧伯譚忠解釋道:“上了一道奏疏,叫《請分營重整操練京軍疏》,要重編三大營,並罷諸弁不任事者。”
“怎麼了?”張昭華問道。
“原先咱們一直按皇上的規定,”譚忠道:“天下衛所馬步軍士,各分十班,冬月至京閱試。指揮、千百戶,年深慣戰及屯田者免。但是到了王大人這份奏疏上,沒有人可以避免,都要參加閱試。”
“這些軍官統領,年富力強的人指揮千戶百戶們,自然也不怕什麼,”張軏嘆了口氣:“只是年深慣戰之人,恐怕就很勉強了。”
這些人,大部分在靖難之中負傷,有許多年邁殘疾之人,都督府給他們千戶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