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年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十一章 我所謀者,昭華,驚年渡,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要憂心,”張昭華道:“咱們大明的產品諸如絲織品、瓷器、茶葉,確實在南洋、西洋走俏地緊,你兄弟啊,挺有眼光——要是真讓他去了,指不定賺一大筆呢。”
沐氏搖頭:“我只求他平平安安地,要那麼多錢作甚。還是嫂嫂的孃家弟兄爭氣,我那兄弟就是笨得要死,腦袋一點兒也不靈光。既然攔不住他,我還想著,等您兄弟的船隻下一次去南洋,也帶一帶我那個不成器的兄弟,讓他也跟著去撈點金回來。”
“先走幾趟適應航路,”張昭華將自己的打算略透露了一二道:“我早想著在廣州、南京成立慶元商社,打著皇家的名頭,請私船入股,聯手幹大的。”
“要私船入股皇家船隊,為什麼要把利潤分出去?”韋氏一竅不通,但是沐氏還是有頭腦的。
張昭華解釋道:“目光看遠一點——海這麼大,不是一家就能吞下的。”
沐氏更加驚訝了:“皇家船隊,不就是鄭和的船隊嗎,市舶司不就是您說的商社嗎?”
當然不是,事實上張昭華覺得市舶司是國家機構,是屬於後世所謂海關一類的部門。而商社是私人商盟,如今的海上民間貿易,風險太大,尤其是倭寇這樣的,除了鄭和的船隊不怕,剩下的民船,就沒有不怕的。如果成立商社,可以整合大小船隻,結伴出海降低風險,促進民間貿易的發展,同時借用皇家的名號,給他們巨大的利益,比如在皇家船隊有股份的私船,在市舶司可以不徵抽舶腳。
市舶制度確立後,可以各種名目收取費用。首先是稅收,也就是政府徵抽舶腳。所謂舶腳,就是蕾舶之至所應納之泊步下錠之稅,就是海關稅。
“啊——”韋氏驚訝萬分:“這麼天大的好處,就分給他們了?”
“別急。我還沒說完。”張昭華道:“不徵稅,但是他們每年要給皇家付一筆錢。打著皇家的名號和外國通商,好處自然是天大的,還不徵稅——每年只收二百萬兩銀子,一定有很多海商趨之若鶩。”
海商在此時還沒有形成規模,要形成也會在張升的手上,他可以透過這樣的商社,形成一個以張家為首,東南世家鉅富為核心的利益集團,以大航海的趨勢來看,這個集團早晚有一天,會掌控東南經濟命脈。
這就是資本的形成和積累,張昭華現在要做的,就是促成商人進化成資產階級,這樣的階級是瓦解藩王土地和人口的最大助力,至於這樣的資產階級會新興壯大到何種地步,張昭華倒是希望快一點,能在她閉眼之前能看到。
為何張昭華篤定一旦成立這樣的商社,一定會有大小民船蜂擁而至,跟隨出海——因為此時市舶司管轄民船很是嚴格,民船想要出海,不是很容易,因為會有出海的文引,每年只有幾十個文引,後來請求出海的人太多,增派到一百一十個。但是還是不夠,市舶司那邊的官員便不再發——地方官更不敢私自額外派發文引,所以一張文引,十分難求。
但是張升的船隊就是個特例,他的船隊在市舶司那裡不論出海多少艘,全都發放了,所以有無數的民船、商船想要跟隨慶元號出海,全都走張升的門路,這就是商社形成的基礎。
張升之所以這麼牛掰,還是因為皇帝記著他在靖難時候的功勞,不僅允許他和韃靼交易——這也是永樂七年之前的事情了,那時候韃靼斡亦剌和大明的關係還不太緊張,但是現在自此皇帝北征之後,張升就不再和韃靼進行貿易,損失鉅萬,但是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不過在海運以及運河上,張家還是得到了補償,特別是永樂四年的時候,張升請求在福建漳州開了一個港口,專用他下海做生意,張昭華當時都替他捏了把汗,但是沒想到皇帝居然答應了,這就是月港的來歷。
月港地處九龍江入海處,港道外通海潮,內接山澗,是個極佳的舶口,跟鄭和每次從太倉劉家港起行一樣,那裡船隻規模龐大。
“十年時間,”張昭華算道:“有這樣不徵稅的好事,就是鼓勵民間海上貿易,讓這條黃金之路興盛起來。十年之後,一定會重議市舶司的舶腳,那時候定多少關稅,便以貨物的價值來計算。”
她現在吸納一些勳貴階層進入,為商社加一點保險,比如眼前這位沐王妃,就比較有興趣參與,但是還是有些疑慮,不知道會不會有什麼忌諱——張昭華就告訴她,民間販賣貨物出海,只除了那幾樣鐵器、火銃不讓夾帶,其他都無妨。而且還有一條,官船、私船可以出海,能下西洋、下南洋,就是不能下東洋,因為大明對日本的貿易仍在禁止之內,所有出海船隻均不得前往日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