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年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十二章 籌糧,昭華,驚年渡,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什麼事情?”王妃有些訝異道。

“糧食,”張昭華道:“之前您只問三位王叔借藥,並沒有借糧食,我知道是因為糧食運輸是重中之重,而且即算是諸王直接管轄的地區,糧食都不經由自己,一概由糧長收了押送進京,問他們借糧食是借不到的。”

在這個時候農民賣米叫糶米,是糧農;商家囤積出售或銷往他省,這叫糧商;而國家收購統管糧倉的人則是糧官。明朝一個獨特的糧食徵收和解運方式就是糧長制度,糧長的權力大到藩王都沒法過問的地步,當然這樣的制度危害也很大,不過暫時看到的是益處,因為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官吏的漁侵,最起碼比宋朝的官糧徵收制度要稍微好一點,宋朝的糧商向官府販運糧草中的投機活動是很不擇手段喪心病狂的,每遇水旱災荒,其投機活動便達到高潮,其卑鄙無恥的投機行為也暴露無遺。

不過糧長制卻有一些不好的地方,是要全國各地的糧長將轄區的糧食全部押送進京,核對賬目畝產什麼的之後,再由糧長押運如數的糧食回去,所以一來一回之間簡直就是在做無用功,而且糧長的任命不是由官府指派,而是當地最大的大戶擔任,糧食的徵送都不是官收官解,所以其實弊病也很多,只是如今還看不太出來。所以如今夏稅剛剛統一完畢,就待運河輸送入京了,明明就是可以解救一方百姓的糧食,卻不能以北平官府或者燕王宗親的名義動分毫,就算是你去問糧長借糧,也不會有人敢給的。

這樣就還是不得不依仗糧商了,此時的糧商遠遠比不上宋朝的糧商那樣勢力龐大而且盤根錯節,而且因為官府拿了糧食的大頭,所以糧商運營的糧食其實根本無法和國家相比,但是危急時刻還是有大用的,比如說張昭華曾經多次聽老爹張麒說過,在他們一家剛剛從山西來到河南永城的時候,就遇到過一次災荒,官府就是向糧商買的糧食。

張昭華知道她二哥張升在行商這方面很有天分,也很有野心,來北平沒多久就盤算著要跟隨本地的商隊販鹽販糧,只不過張昭華怕他打著王府的旗號做壓榨的買賣,只許他在北平城裡開了幾家商鋪,據說鋪子經營地還真不錯,這也是聽王氏和鄭氏嘴裡說的,具體情況她還沒親眼見,不過想來也是不差的。

這次直沽發大水的訊息一傳來,張昭華就考慮到糧食的問題,她此時方才有些後悔了,當時想的是根基未穩,但是現在看來走幾次糧隊才是正確的。要麼就說是一母同胞的兄妹呢,她這邊正念叨張升呢,張升那裡也找上她來,一開口就說的是運糧的事情。

“您知道,我二哥在北平經營了幾家鋪子,”張昭華如實說來:“他其實之前跟隨商隊走了有十年的商,茶、米、布、礬、香藥諸物,除了鹽還沒有涉足過,其他都長途販運過。如今商鋪裡招收的,也都是有販糧經驗的夥計,熟知路線,拉出去就能走商。直沽大水後,我就想著官倉的糧食審計精詳,總要留著三分壓倉,不會盡出,北平夏稅的糧食還沒運到運河,而沒有今年的夏稅,官倉其實半空,就有糧食可能不足的想法。”

張昭華對自己這個推斷也沒有底,不過這正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張昭華就對張升說,讓他去販糧試一試,現如今夏稅之後,多得是要賣糧的農民,籌措糧食倒是不難,而且北平離山東、山西都不遠,這兩處地方和河南一樣,都是產糧食的地方,張昭華有心讓他去籌糧,而且有兩條路可走。

一個是如果直沽並不缺糧,就當遂了張升的心願了,他要販糧販鹽,張昭華也不阻攔了。二是如果直沽缺糧,張升的作用就大了,因為勢必會找上糧商,王府其實並沒有和糧商鹽商有什麼聯絡,甚至當年還有人走投到王府的門上,卻被燕王咔嚓了的事情,還有一個事情也很出名,就是永安的嫁妝那件事,人家明明置辦地十全十美,卻愣是被王府葛長史挑出一堆的毛病來,這事兒也在燕地傳得沸沸揚揚地,弄得商人對王府是畏而遠之,說到底都不願和王府做生意,一來是因為利字當頭,和王府沒什麼利潤可賺,還不能耍任何心眼子,要不然人家就跟你來個律法無情,當然扯到法律上,這肯定鬥不過人家。二來就是因為前科太多,王府信譽居然還沒路邊攤來的強。

所以如果事情緊急的時候要用到人家,人家自然樂得看笑話,推三阻四就是常情了,王府別說是高價買糧,就是許以百倍利潤,說不定都不會幫忙。誰知道你是不是又來一次不支錢、少付款呢——就是強制徵收也不可能,這些人精著呢,不一定就把糧食囤在北平地界範圍內,人家就可以放在其他地界,難道你還能跨省查收嗎?

張昭華就算到了這一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借蝶殺人:蝶葬

打死也不說

黃帥心語

九十八度

大神夫人狠彪悍!

巴喬的中場

誰讓這小子契約雙胞胎校花的?

夢見星辰s

卷死後他穿成了天才兒童!

懷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