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年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九章 擺抬,昭華,驚年渡,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由王宮端禮門出來,向西開始繞行王城一週,”張昭華安排了一條路線:“經萬寶坊、安富坊、集慶坊、發祥坊、豐儲坊、蓬萊坊,明照坊和仁壽坊這裡不做停留,直接走保大坊入南薰坊。”
張昭華考慮到明照坊和仁壽坊離皇城祟仁門近,崇仁門是為北平九門中最貧之門,全是盆窯小販、收入貧寒之人居住之地,也就是所謂的貧民區,這個地方不僅是髒亂,而且雜品雜物佔據了大半條街道,剩下半條街道就是走磚瓦走木材車了。而且這地方還設有磚窯瓦窯,從南方運來的木材也從崇仁門入城。
這地方首先考慮到擁擠,大批的嫁妝抬不過去,第二是考慮到整條三里長的大街地上鋪的不是石板路,是泥巴路,這車馬人過去稍不留心,貴重的東西指不定就打碎了,兩個郡主的嫁妝裡,可有數件寶貝是易碎的瓷器,可不能冒這樣的風險。
最後還有一層考慮就是因為那裡治安不能保證,嫁妝誇富,經由窮人聚集的地方,誰知道會不會有人眼紅,蓄意哄搶的事情,不光是隻有後世有。誰管你是王府親衛王府嫁妝,一旦有人打頭煽動起來,說不定就會有大範圍哄搶行動。
張昭華想來想去,在制定路線的時候就格外小心,然後在各個路口安排了指定的護衛沿途指引、照料,不僅要保證妝奩按照既定的路線抬入宮內,也要保證被圍觀的群眾看到紅妝的豐饒。出了這個,還要一遍遍囑咐負責抬送嫁妝的府中親衛,他們的工作不僅僅是把嫁妝送到儀賓府,更重要的是深諳“擺抬嫁妝”之道。也就是說他們要按張昭華吩咐的,要學會吆喝,學會唱和,把一樣樣長長的名字念出來,比如說一個鏡套,你把全名“隨銅鏡二面紅緞繡龍鳳呈祥捧金雙喜字瑞雲滿地子孫萬代邊鏡套”念出來,效果肯定不一樣,後者肯定會讓大家伸長了脖子看。
然後就是嫁妝的順序了,諸多的陪嫁物品何種在前、何種在後,哪此東西需要擺在明處,哪種東西需要放在暗處,都由張昭華總領安排,她安排的是妝奩共一百三十抬,分兩日誇街,第一日送大件傢俱,以“上賞如意”作為頭抬,表示事事如意的意思,第二日就是帳褥、器皿及金銀綢緞布匹等物,至於冠服、簪環、項飾、頭面,這些貴重的首飾則不能光明正大的展示,因為人多起來,難免會忙中生亂,要是有人趁機將細軟捲走,最後肯定查不出來了。
這也是張昭華第一次接手這麼重大的細務,她知道這是王妃考驗她本事的一次,要是她辦好了,在家中就有了更大的話語權,王妃也會放心她接手家務,但是如果她辦得差池了,當然只是她辦得不好,而不是這差事辦砸了,她一定會被排斥在管家權力之外,這有可能不是王妃的意思,而是府中眾人的共識。
特別是她剛開始還存了邀功的心思,將嫁妝抬上滿城誇富就是她出的主意,這下從頭到尾都壓在她身上了,雖然只是圍著嫁妝打轉,還不是包攬迎娶、發轎、娶親、送親、扶轎杆兒、吃酒拜客和回門的一眾事情,但是但這一件事兒,就夠她勞心勞力了,也由小見大,知道了一個王府的管家之權,也就是所謂“料理中饋”,真是需要相當的本事。
中饋,指家**膳諸事,女性為家人烹飪,就稱為“主中饋”,強調女子在出嫁前就要以烹飪為必修課,為以後在夫家主持中饋作準備,延伸一下就是主理夫家內事的意思。
這也一直是古代女性的閨教之一,母親會教導女兒炊爨烹飪,教她執麻、治蠶絲,納酒漿,做豆醢、如何在夫家打理事物,至於鐘鳴鼎食之家,則要觀於祭、從於祀,知道嘉禮、奠禮、酒禮等等各種禮儀,將來嫁到門當戶對的人家,就不至於兩眼一抹黑。
當然有底蘊的人家,琴棋書畫也是閨教之一,只是這是額外附加的閨教,也就是說,這些東西學了只能來娛樂自己,陶冶性情,或者最多在潛移默化中培養端靜的品格,但是卻無益於料理後宅之事。
張昭華也幫著王氏做過許多家務,也看著嫂子鄭氏如何安排事情,但是現在才發現她耳聞目睹的一攤事和王府這樣偌大的家業比起來,恐怕也就是微不足道了。
她卯著心思要辦成這事兒,就一心一意撲在了這上面,晚上差不多都是熄燈的時間了,她也不睡,捧著皇城地圖看著,往上面畫著標記,就算是睡到床上,也翻來覆去想著明日還要交代下去的事情。
旁邊的高熾似乎已經睡著了,他也是連日忙碌,因為三月就是發放麥種的時候了,這是一項惠民之策,專門給去歲因為通惠河漲水而演了的東郊農田,府裡三個王子全都被燕王遣出去親力施為了,晚上回來也是累得一頭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