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年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十一章 何咎,昭華,驚年渡,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勒子,就是用絹帛做出來的用來裹額的裝束,不論是宮裡,還是民間都流行得很。像寧妃給的勒子,就是好料子烏綾做的,也就是這個時候包裹頭部,夏天一般用的烏紗。用來包住頭部的裝飾,其實從上古的大禹時代就有記載,據說一開始就叫“抹額”,是四夷武士和舞女戴的,後來就轉向普通百姓戴著,有包頭、纏頭、額帕、額子的稱呼,到了明朝初年,就稱呼為勒子。

勒子是普遍裹額的稱呼,但是細分好幾種,比如說用珍珠箍裹額,那就是珠箍;紫銷金箍兒,“紫”乃裹額的顏色;“銷金”,則是裹額上的灑金裝飾。再比如說,羊皮金箍兒,是裹額用了羊皮金沿邊,貼的是至輕至薄的金箔,費金極少,卻可得煌煌然耀目之效。張昭華就見一位公主頭上戴的是這種箍兒。

裹額戴起來有個規律,是老年婦女戴的較寬,年輕人戴的較窄,張昭華自己撿了一條窄的,摸著柔軟而暖和的料子,也想戴在頭上,就叫呂氏幫她戴了,果然額頭上暖烘烘地,這也能算是一種驅寒的帽子吧。

這也就是女人神煩,頭上戴了那麼多首飾,不肯好好披上斗篷的帽子,頭冷得慌,就在抹額上下功夫——不過說起來,外廷的官員似乎更慘一點,他們也有保暖頭部的東西,叫暖耳。

上輩子張昭華所見到的暖耳,是一對圓套,直接扣在兩耳上。但是這時候的暖耳,卻大大不一樣,是貂鼠皮毛所制的一圓圈套子,高六七寸不等,大如帽,兩側對應耳朵的位置各縫綴一條皮毛的長片,毛向裡到耳邊耳,用鉤帶斜掛於官帽之後的飾物“山子”上。

這個東西只有官員能戴,普通百姓是沒的戴的,就是在農曆十一月份的時候,皇上會賜百官“傳帶暖耳”,官員就要帶這個東西了,當然事先在裁製時,要注意讓毛圈的寬徑與使用者的官帽大小相吻合,因為在戴的時候,使用者要先束起冠,戴好帽,然後才能將毛圓圈自上方套下,箍在冠帽的外側,再把一對套環扣到冠帽後部豎起的飾件“山子”之上,由此將其掛住。

於是,皮圈護罩腦部,兩側的長片則將耳朵掩起,達成禦寒的效果。其實這樣乍一看很可愛的,因為戴上這個暖耳,不會遮擋官帽,一對橫向展開的翅絲照常神氣地凌翹在半空。張昭華看到這個就想起自己大婚那一日,頭上戴著高高的冠帽,在冠帽上面還要放上蓋頭,乍一看好像有一張一尺長的驢臉一樣。

因為古代的公開場合中,男子一律是盤髻在頭頂,在上面戴各式冠、巾、帽,將髮髻罩在其內。男子如果當眾把髮髻露出來,屬於非常不自尊的行為,對他人也是不敬。所以大家一年四季都要戴著冠帽。所以冬天這個保暖防寒的暖耳就是要戴在冠帽之上,這樣顯得臉很小了,而頭上頂著一大坨東西,看上去分量很重,其實不然,畢竟是輕暖的皮毛製品。說起來,上輩子張昭華見過一個跟這東西長得蠻像的帽子,叫雷鋒帽。

皇帝也戴這個東西,當然為了和百官區分,他還多一個“披肩”,這個東西就是暖耳兩側那一對護耳的皮毛長條比百官的長許多,披垂到肩頭,護住肩膀。

張昭華其實是第一次戴勒子,呂氏幫她戴上去之後,她想看看這麼個東西能不能抗風,就走到殿門口風口處迎面試了試,結果發現還真好用,額頭上還是暖烘烘的。

還沒等她招手叫呂氏過來,就看到遠處似乎是從奉天殿跑來七八個太監和宮女,失魂落魄連滾帶爬地,為首的那個太監都摔了兩三跤,後面地更是摔得多。

張昭華心裡忽然一顫。

她跨過殿門,仔細去聽奉天殿那邊的聲音——奉天殿那邊的奏樂規模很大,六宮都能聽得到。宴會是從始至終要奏樂的,但是現在果然她沒有聽到奉天殿那邊有樂聲了。

隔得遠就有女官上去呵斥,但是那幾個人都像沒聽到似的,還是連滾帶爬地跑著,跑到大殿前面,各個都是臉色白得像鬼一樣。

宮正嬤嬤恰好也出來了,一看這場景,皺起眉頭來:“怎麼回事?”

她問了兩遍,幾個人根本說不出話來,就是隻管抖著嘴皮子,張昭華甚至還看到一個人的褲腿上有明顯的水漬痕跡——宮正嬤嬤聲音高了起來:“怎麼回事!”

這下殿裡的眾位命婦們都聽到了聲音,循聲望過來。郭寧妃道:“叫進來。”

那為首的太監跨過殿門的時候又摔了一跤,這下大家似乎都覺得不對勁了,大殿聲音悄然靜下來,這太監從地上爬起來,聲音尖利地簡直像是被人捏住了嗓子:“潁國公、國公,自戕了!”

潁國公是誰——張昭華腦子裡還在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借蝶殺人:蝶葬

打死也不說

黃帥心語

九十八度

大神夫人狠彪悍!

巴喬的中場

誰讓這小子契約雙胞胎校花的?

夢見星辰s

卷死後他穿成了天才兒童!

懷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