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年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章 焦炭,昭華,驚年渡,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張昭華似乎意識到了永樂皇帝的心思,他將高熾留在北平,而將高煦派去開平備邊,都是在考察二人的才能,作為選擇儲君的重要參考,只有做出相應的、而且是切實的成績,才能作為政治資本,在奪嫡之爭中加分。
高熾要親身去賑濟,這是好事兒,也許這是一貫的作為,因為每年春天的時候,燕王都會派他們兄弟三人去體察民情,但是今年只有高熾一個依然記得,張昭華把這些都寫進了奏疏之中,當然署名自然是布政使郭資和按察使呂震了。
張昭華在寶泉局督制農具,她很快發現,鐵匠用來燒爐子的燃料是木炭,並非是煤餅,問了之後才知道用煤打製鐵器會導致含硫量過多,鐵器打出來會比較脆,尤其是農具這樣的,稍不留心就斷了,總不可能再重新回造一遍。
張昭華就想起來後世都在使用的焦炭,焦炭主要用於高爐鍊鐵和用於銅、鉛、鋅、鈦、銻、汞等有色金屬的鼓風爐冶煉,鍊鐵高爐採用焦炭代替木炭,是冶金史上的一個里程碑,而且焦炭這個東西就是煤,由煤在約1000c的高溫條件下經乾餾而獲得。
張昭華隱約記得高熾翻看過的一本宋人的筆記上,曾經提到過了焦炭的煉造技術,她回去之後翻了好久,果然找到了,於是按照書中的辦法,先在平地上築一個長方形的爐子,四面都圍著四尺餘高的磚牆,其中一面牆的牆底開鑿一個小孔,與風箱相接。煉造的時候,煤在封閉的鍋爐內加熱,風箱要一直拉,兩晝夜之後,煤中的有機物分解,其中揮發性產物逸出後,殘留下的不揮發產物就是焦炭。
張昭華捏了一塊煉造成功的焦炭扔進火爐之中,這東西燃燒時候發出藍色火焰,且易在表面形成灰殼。她就將這一塊焦炭挑了出來,喜道:“成了!”
為使焦炭燃盡,應設法及時除去其灰殼。張昭華讓鐵匠們試一試焦炭與木炭相比,哪個好用,這些人燒旺爐火後,用鉗子夾了一件鐵器,塞進爐膛內,等鐵器燒得通紅的時候取出放到鐵氈上敲打,一陣火花四濺後,所有人都不約而同地指著焦炭,嘖嘖稱歎。
“這就是娘娘說的焦炭,”王鐵匠高興道:“頑於石,重於金鐵,倒像是銅磧,比木炭燒爐子好用多了,火力猛啊!”
一塊巴掌大的焦炭,能燒三晝夜不絕,在冶煉金屬的時候,就不用像木炭那樣一直要抽柴添火了,張昭華見這方法管用,也十分高興,下令加大開平的煤礦的發掘工作,軍器局和寶源局裡,開始推廣焦炭這種新能源。
“娘娘,”錢嬤嬤看著含冬給張昭華擦臉,不由道:“您和薛將軍倒是有的一拼了!”
張昭華在寶源局待了兩天,頭上臉上都是灰黑的了,她自覺煤礦工人、以及打鐵工人辛苦,特別給他們假修時間,工作六天就能稍微休息一天。
“薛祿那是真黑,”張昭華擦了把臉,就恢復了白淨的膚色:“我這是冒牌的,哪能和他比呢!”
她稍微坐著休息了一會兒,又津津有味地看起書來,這書就是記載煉煤方法的宋人筆記,名叫《夷堅志》,此書取材繁雜,凡夢幻雜藝,冤對報應,仙鬼神怪,醫卜妖巫,釋道淫祀,貪謀詐騙,詩詞雜著,風俗習尚等等,無不收錄,全書按照完成時間先後,分為初志、支志、三志、四志,每志又按甲、乙、丙、丁順序編次,共四百一十卷。
卷帙甚繁,所以散失不少,雖然有多種刻本、抄本行於世,但因蒙元為禍中原近百年,華夏典籍多有湮沒,即算是燕王府中,也只不過收錄了其中四成,然而這四成之中,就有關於焦炭的記載,張昭華又翻閱了許多,發現還有冶煉金屬這樣農工方面的記錄,甚至可以和《農政全書》相提並論了。
“這都是好東西啊,前人的智慧結晶,”張昭華感嘆道:“怎麼能在改朝換代中失傳呢?”
她打算徵召北平六府之中,識文斷字之人,後來想了想,還是從軍器局、匠作局和寶泉局中,挑選出識字之人,將《夷堅志》並《農政全書》中記載的耕種之法、冶煉之法等等,全部抄錄出來,為百姓和工匠宣講。
她有一日坐看這些人抄書,忽然猛地一震,有如被雷劈中,頓時跳了起來:“修書、修書——《永樂大典》是什麼時候修的?”
如今是永樂元年,皇上還沒有下旨修書,甚至滿朝文武震悚於慘絕人寰的瓜蔓抄,紛紛屏息凝神不敢有一言,而張昭華知道永樂一朝,會有一部煌煌大典傳世,所謂盛世修書,正是此意。
張昭華依然記得八歲的時候,站在社火堆裡,說出的一番話:“楊阿哥可以蒐集天下散落流佚的古籍,輯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