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年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三章 智算過人,昭華,驚年渡,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些人既害怕被殺,又貪圖文書上寫的千兩黃金的賞賜,所以聚集起來,在南京攻打崇仁門的時候,也呼喝起來,其實他們倒沒有膽子殺人,反而被守城的人殺了幾十個。
當告訴他們南軍根本沒有投進來什麼文書的時候,他們都不相信。而高燧反問他們:“你們這群腌臢佬,都目不識丁,哪個能看得懂紙上寫的東西?”
是有一個識字的人給他們唸了這東西,這群人想了半天,都不確定,根本想不起來是誰唸了文書,記得他臉的人卻又不知道他的名字。問他們是從何得來的文書,都說是早上起來的時候看到的,應該是趁夜扔進了仁壽坊之中。
問來問去再也問不出什麼結果了,高熾就下令將這些人關押起來。張昭華也坐在後堂之中聽了這些人的口供,發現疑點頗多,而她同時發現了這其中一個關鍵人物,就是這個識字之人。
高熾看她將收上來的文書一張張看了一遍,就道:“看出了什麼?”
“我也不太肯定,我就跟你說說我的判斷。”張昭華道:“這文書字跡清秀,語言流暢,定是個讀書人所書,這是沒錯的了。只是你看這字跡潦草,好幾處墨跡氤氳,乃是匆匆寫就,而且幾十份文書,都是這麼一個筆跡。”
“這能說明什麼呢?”高燧也大感興趣,湊了過來。
張昭華不自在地縮了一下,不過很快道:“你們看這幾處墨跡,是未乾的時候就摺疊起來的,他甚至沒有一息的時間晾乾墨跡,所以他在寫就文書的時候,時間一定緊張,所以這個人也許並不是南軍內應,若是內應,他應該提前知曉南軍作戰計劃,會有充足的時間策應一場叛變,而不是在前一天晚上才鼓動崇仁門的百姓。當然也有可能是他苦思冥想才想出這麼個計劃,才剛賦予實施。這個暫且存疑,不過同一個筆跡說明是一個人寫的,沒有人幫他。仁壽坊有民戶一千三百人,他至少要寫五六百份文書,這可是個不小的工作量,他要是有同夥,可以幫著一起抄寫,好歹分擔工作量,但是並沒有。”
“嫂嫂,”高燧道:“也有可能幾個人之中,只有一個讀書識字的,只能教他抄寫。”
張昭華點頭道:“這是一種可能,所以我說不能十分肯定,但是在我的推斷裡,這場叛亂是一個人策劃的,而且是臨時起意,他不是南軍的內應,但是一定和南方有關,他原先按兵不動,是寄希望於李景隆,然而李景隆卻令他失望,所以他自己籌劃了一場城中的叛亂。同時他很有智略,知道崇仁門是貧民聚集地,這些貧民人心薄弱,既能以死畏之,也能以利誘之,所以選擇在崇仁門下手。”
說到這裡,張昭華不由得頓了一下。她原先看史書,發現戰爭中開門納降的大都是城中的大戶,因為這些人要圖全財產,不肯玉石俱焚,而能全忠孝節義與城共存亡的,卻是升斗小民。她一直都很引以為戒,對北平城裡的大戶,她還專門取了富民籍冊出來,一個個標記了,讓高熾分兵出來日夜監視。
結果這些大戶沒有絲毫動靜,甚至還為守軍捐獻了一些物資,最先叛亂的卻成了平民。她由此忽然知道,史固可鑑,卻不能盡信之,實際情況還要以實際為主,她這麼一想的時候不由得又樂了,因為自古地方藩王作亂,幾乎沒有功成的,要是燕王以史為鑑,那還打什麼呢?
“這個人是個隱患,他聰明膽大,智算過人,一定要把他捉住了,”張昭華道:“先排查城中的南人,不管是客居、是行商還是遊玩來的,都要監管起來,李景隆攻城日急,他一定還會露出馬腳來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