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年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四章 半邊天,昭華,驚年渡,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因為滹沱河的敗仗,朱允炆果然如所料,撤換了老將耿炳文,而使曹國公李景隆替代耿炳文出師北伐。
訊息傳到北平,燕王不由得大喜,對諸將道:“李九江豢養之子,寡謀而驕矜,色厲而中餒,忌刻而自用,況未嘗習兵,見戰陣而輒以五十萬付之,是自坑之矣。”
最後一句話若是叫張昭華來聽,那就是明擺著說明李景隆是個坑爹的貨了——而這個“爹”,不是他已經死去的親爹李文忠,而是信用他的建文帝。
李景隆因為是高皇帝外甥李文忠的兒子,且自幼熟讀兵書,生得高大俊秀,得到了高皇帝和新帝的喜愛,且因為他收逮周王的事情,建文帝對他非常依賴。稍有眼光的人都看得出,李景隆這樣生長於貴族之家的紈絝膏粱子弟,之前從來沒有經歷戰陣的人,絕非可以倚重之人,偏偏建文帝卻好像找到了靠山一般,還專門為他舉行了遣將出徵的儀式,賜給他代表天子威儀的斧鉞,許他使專征伐,,還特授他“通天犀帶”,親自撰寫“體爾祖跡忠孝不忘”幾個字,表示了逾分的隆遇。
燕王以此嗤笑道:“漢高祖知人善任,不過將十萬兵。唯有大將韓信多多益善,李九江是什麼才能,居然敢將五十萬兵?我看他就是趙括復生,也會有趙括之敗。”
燕王對部下分析李景隆必敗的原因,除了死讀兵書不知變通之外,還有“政令不休、紀律不整”,“貪而不治,智信不足”,說得不經意了些,燕王居然道:“李景隆氣量偏狹,貪色嗜痂——”
諸將之中,也有不識字的粗人,不知道燕王說得這個“嗜痂”是什麼東西,但是大部分僉事千戶,都是讀過書的,聞聽到李景隆居然還有嗜痂之癖,不由得面面相覷起來。
“嗜痂之癖”說得是南朝劉邕性喜食瘡痂,感其味似食鰒魚。一日,劉邕拜望正患瘡疾之友孟靈休,見床上頗多落痂,居然取而食之。休感心驚,便將其身上未剝落之瘡痂,盡數剝下貽之,致使瘡口又流血。而劉邕命所屬南康郡之二百多名官吏,不論有無罪愆,每人須輪番挨鞭,致傷以成痂供其食用。
難道李景隆也有劉邕這樣的嗜好?
武人是不能理解文人,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士人的古怪行為的,只要一想到這世上居然還有喜歡吃血痂的人,許多個指揮就不由得作嘔。
燕王見此,忽然哈哈大笑起來:“我不是說他嗜食瘡痂,而是他嬖好……這個……男色——”
燕王只是將喜歡男色這種癖好,等同視之於喜歡吃瘡痂,可見燕王的確對龍陽之好比較痛絕了,他說著就狠狠瞪了一眼縮在角落裡的高燧,高燧似乎感到了他的目光,僵在那裡一動不動。
燕王不再提這個話頭,反而說起了糧草的問題,諸將也就不好盤根問底了,但大家似乎都明白,這李景隆在“貪色”這方面大概和常人不同,不僅玩女人玩出稀奇古怪的花樣,而且還有著嬖男的毛病。這毛病雖說不犯法,但是也的確讓人噁心,這種人在將士中如何能樹立威信呢!
然而還未等李景隆出發,九月一日,永平守將郭亮派人來報,江陰侯吳高率領遼東兵馬入關,且包圍了永平。永平臨近山海關,是屏隔遼東的前沿,本來守將郭亮歸降燕王之後,使燕王消除了東顧之憂,可以專心攻打北平周圍。如果永平失陷,遼東兵直撲北平,而李景隆又從南邊趕來,兩面夾攻,北平的形勢就十分危險了。
所以燕王決定馳援永平,但是他的決定,其實也有反對之聲,因為有一些將領認為,李景隆馬上就要北上,他是最大的威脅,應該集中力量對付他。而永平城城池堅固,可以守住一些時日,等對付完李景隆,再去救援也不遲。
而燕王卻道:“我若是留在北平,李景隆必不敢來。而我若是出城,他就必然來攻北平。若守城,其實是明白告訴李景隆,我的兵力不足;只有大軍在外,內外互為犄角,才能破敵。”
燕王既然定策,就招來高熾,將燕王大印交給了他,“我馳援永平,你留在北平城裡固守,決不可輕出。一應大事,要聽你母妃的決策。北平城城池堅固,以戰則不足,以守則有餘,我聽幾位師傅說,你向來能推誠任人,願你以此禦敵,等大軍回來解圍。切記,切記!”
高熾臉上還有震驚之色,他不敢相信北平很快就要成為一座危城,而且可能在相當一段時間裡,得不到援助,只能依靠城池抵禦敵人的進攻。
“父王,李景隆大軍馬上就要到了,”高熾道:“您為什麼不留守,反而要出兵去營救永平這座並不危急的堅城呢?”
燕王看到高熾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