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年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楔子1,昭華,驚年渡,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知道會不會和老家的數額一樣,要是一樣的話,那咱們辛辛苦苦種一年的地,還不夠交上去的。”
“莫要瞎說,”張麒刨著飯,微微瞪了王氏一眼,道:“什麼來的不是時候,現在的日子再難過,還能有剛徙來那一年難過嗎?”
他們剛來永城縣的那一年,因為前頭還有一批移民的人,沒有分上牛、農具,只得了種子,只靠人力墾荒,所幸當時官府為了管轄方便,把同姓的人分到一起定居,他們這個村就是姓張的人同居在一起的,大家同命相憐,開官田、開荒的時候都是一起勞作相幫,好容易將這些荒地拾掇好了,翻過年來居然碰上了災年,莊稼幾乎是顆粒無收。
老天爺不給飯吃,依靠官府救濟,大家熬過了來永城的第二年。勉強值得高興的一點就是,朱皇帝憐憫河南的百姓,把三年不收稅延遲到了五年。
之後的三年可以算的上是風調雨順了,張麒四十五畝地都是豐收,家中有了餘糧。張麒就跟王氏說,可以再要一個娃兒了,王氏總記得過過荒年的樣子,也惦記著翻過年去就要起科納稅的事情。王氏的老家在山西,山西富庶,而且那時候要徵糧,起科就比別的地方都高,要是永城這裡也跟山西一樣,不怪她憂慮,那確實是一點餘糧都存不下的。
“今天糧長把俺們叫去,就說的這事兒,”張麒把碗底的飯扒拉光,道:“說明年夏稅,官田畝稅是五升三合五勺,民田減兩升,是三升三合五勺。稅輕著呢,咱們的地兒都是自己墾的,交的更少。”
王氏知道五升是多少,但是四十五畝地總共交多少她就不清楚了,倒是張麒估算了一個數字,王氏聽了之後鬆了口氣笑道:“那還真不重呢。”
“當初你見俺不要官田,要的荒地,不是還埋怨俺嗎,現在知道了吧?”張麒笑起來,他們村一同屯田的,都爭先恐後地要了官田,張麒咬著牙墾了荒,現在就比別人少交稅。
“那時候還不是怕把你累死了,我們娘幾個都要飯去嗎——”王氏心裡熨帖,她知道自家男人向來能幹,原先在山西的時候,不過是個鋪子裡打雜的,為了看懂賬本,愣是四處偷師,不知受了多少白眼,最後還真認識一些字,賬也會看了,要說還有什麼不會的,那就是寫字了,也就是憑這一點,他娶了自己這個鄉下小地主家的女兒,來到故鄉永城之後,也讓地方糧長有些刮目相待的意思。
提到糧長,王氏又嘆口氣道:“你說糧長是怎麼想的,看他平日對俺們不賴的樣子,怎麼就不願意教幾個字給阿大阿二呢?”
“不教也就算了,老老實實地種地最好,”張麒道:“我教他們幾個字,不叫被哄騙了就行了,讀書有什麼用?”
“讀書人值錢!”王氏一聽急了,“俺老家那裡有出了監生的,去京師讀書去了,出來就能做大官,俺們那兒一個縣都歸他管。”
“你想讓咱兒子也成監生?”張麒道:“得了吧,俺當年學兩個字,頭髮都掉了一半兒,老鼠的兒子就是生來打洞的,我們張家怕是沒有讀書的能耐,你還想咱家能飛出個金鳳凰不成?人家糧長哪能看得上阿大阿二,給取了名字已經是天大的福分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