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年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九十三章 浦江,昭華,驚年渡,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內閣制敕房,楊士奇對一人道:“世賢,漢王請封世子的奏疏,你拿來給我看。”

制敕房屬內閣,掌書辦制敕、詔書、誥命、冊表、寶文、玉牒、講章、碑額、題奏、揭帖一應機密文書,各王府敕符底簿。漢王的奏疏一式兩份,還有一分送去了宗人府。

漢王終於請封世子了,當然這個時機似乎沒什麼不對,青州的王宮董建完畢,似乎漢王也再也沒有了滯留在京的理由,他請封世子就是對洶洶言論的妥協,等到敕書下來,他就要灰溜溜地去山東就藩了。

然而楊士奇卻知道更深的東西。

漢王沒有嫡子,長子朱瞻圻的生母做了惡事,漢王妃韋氏深為厭恨他,不想讓他做世子。漢王似乎也不喜歡這個兒子,一直算是薄待。漢王幾個兒子裡,生母身份都差不多,唯有朱瞻域的生母,是武定侯的孫女,身份出眾。

皇帝在漢王的兒子裡,對朱瞻域也算是另眼相待。他也不太喜歡朱瞻圻。但是韋氏無嫡子,朱瞻圻就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皇爺原本想要廢掉韋氏,立郭氏為正妃,則朱瞻域就是嫡子,然而漢王似乎對韋氏百般維護,不許人動搖她的位置。

皇帝在這一點上拗不過漢王,韋氏既然不能動搖,世子之位還是朱瞻圻的,郭家如何能服氣,偏偏漢王似乎與郭家鬧翻了,直接上書請立朱瞻圻,據說郭氏回孃家已經半個月了,漢王府一點反應都沒有。

郭家一直是堅定支援漢王的中堅力量,但現在漢王與之決裂,彷彿已經釋放出不再爭奪大位的訊號,這幾年皇太孫風頭正勁,漢王倒是一直退居,這本就是出於皇帝打壓漢王的考慮,漢王身邊聚集的眾多將門,這幾年的時間裡,也陸續遠離了他,轉而去巴結了太孫。

似乎漢王已經不能再對東宮構成任意的威脅了,東宮頭上盤桓的陰影終於散去了。

但楊士奇知道帝心仍然沒有定下來,皇帝似乎玩的是扶一個壓一個的把戲,用漢王磨礪太子,用太子牽制漢王,兩個人維持微妙的平衡,但凡有稍微逾矩的,皇帝就能抬起另一個來打壓。楊士奇原本也以為是這樣的,但他後來發現漢王在皇帝的心裡,恐怕分量還是重的,種種施加在漢王身上的手段,有時候更像一種考究。

如今漢王勢力單薄,呈現了一種心灰意冷的氣氛,楊士奇就知道皇帝怕是會將這一根繩子放鬆一下了。

他埋頭看了一遍奏疏,卻道:“來內閣幾個月,感覺如何?”

鄭世賢是永樂十六年新科進士,二甲前十,在翰林院呆了一段時間,就當了中書舍人,在內閣的制敕房裡掌書辦的工作。楊士奇對這個新人比較看好,因為他年輕,但又溫恭有禮,辦事也算是有章有法,有點像自己年輕的時候——提攜後輩的楊士奇一摸自己的鬍子,才發現他也是個三十六歲,宦海沉浮近二十年的人了。

“很好。”鄭世賢道:“雖然諸事很忙,但是學士們每日參贊政務,還要講經史,比我更忙。”

“忙,”楊士奇笑道:“你堂兄幾個都在翰林院裡清閒呢,就把你一個提過來忙於案牘,你見著他們,怎麼說?”

鄭氏一族今科中了十五人,兄弟叔伯的近親,鄭家九世共居,也不分出不出五服,讓人羨慕。鄭世賢就道:“他們倒是都羨慕我,說我做了中書舍人,每日在內閣觀政,能學到很多東西。”

楊士奇點點頭,道:“鄭氏連登黃甲十五人,可見詩書傳家,家學淵源,怪不得是太祖皇帝親封的江南第一家,讓我這樣宗親單薄的,覺得歆羨啊。對了,前天我侍奉帝前的時候,聽陛下說,他準備也要親自賜字給你們鄭家,國朝兩代帝王,親書孝義之家,這種榮譽,也算是古今罕見了。”

三代,鄭世賢嚅動了一下嘴唇,心中默默道。

建文元年,開科取士,鄭家出了五名進士,建文皇帝高興之餘也親書了一幅字賜給了鄭家。那副字至今仍然掛在族內高堂之上,旁邊配的是方孝孺筆意縱橫的“忠義”二字。

而此時的浦江鄭氏主宅之內,鄭氏族長鄭濂正在陪同一位遠來的客人。

這位客人虎背熊腰、威風堂堂且步履風塵,看著像是闖蕩江湖的俠客,然而他的真實身份其實是戶科給事中胡濙,這個人當官不像其他的當官的要每日坐堂,他從永樂五年開始,一直到永樂十七年的今天,十二年的時間都在全國各地奔走,尋訪仙人張三丰。

“我遍行天下州郡鄉邑,說起來有兩次倒是真的與那仙人擦肩而過了,”胡灐似乎有些捶胸頓足:“這仙人不願被我尋到,故意躲著我,叫我追得好苦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借蝶殺人:蝶葬

打死也不說

黃帥心語

九十八度

大神夫人狠彪悍!

巴喬的中場

誰讓這小子契約雙胞胎校花的?

夢見星辰s

卷死後他穿成了天才兒童!

懷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