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皇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5章 李治問策,南北大唐帝國,星辰皇族,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治看過李弘所奏,對其中提出的兩策頗為讚賞。
遣儒學博士教化蠻民,佛門、道教子弟引蠻向善,兩策相得益彰,不實為穩定邊疆之良策。
李治欣喜之餘,立即傳召李弘前來問對兩策具體實行之法。
李弘坐在坐塌上,面有慚愧之色,回道:“大父,此兩策非兒臣所想到,實乃煜弟所出。兒臣見其利國利民,便將煜弟的見解整理清晰成書上奏,為大父分憂。”
“竟是四郞所想!”李治稍稍有些驚呀,聯想四郞自幼腦子裡充滿了奇思怪想,突破常人所想的思維區間,另闢蹊徑提出切中時弊的應對之策,能想到此二策到也不令人意外。
即使四郞所想,李治便命宦官傳李煜進宮。
正披著狐裘衣在王府裡駕起火鍋,與馨兒幾女吃得津津有味的李煜被洛陽宮裡來的宦官一旨傳進宮裡,整個人鬱悶的不行。
對於李煜來說,這大雪天的,最好的生活就是把自己裹的嚴嚴實實待在溫暖的家裡和一眾姬妾圍著涮火鍋,再來一杯醇香的河東紅酒,人生至此,夫復何求?
“四郞,此二策是汝所想,就具體措施,為父想聽聽你的意見。”
李煜看著呈於案上的奏書,大哥的筆跡一看便知,知曉這是大哥將他昨日與其述說治南蠻的策略給記了下來呈給大父過目了。奏書中的內容也不全是自己所想,大哥新增了自己的一部分見解。比如上上策,以殺止叛在奏書中毫無蹤跡。
原本打算想完善點再上奏給大父過目,既然大哥以經上奏了,李煜只好依奏書中所寫內容闡述自己的建議。
“大父,此二策是昨日兒臣因永昌蠻叛一事,有感而發。西南諸蠻常年生活於高山密林之中,好勇鬥狠,習俗野蠻粗鄙,不知華夏文化、禮儀,更不知仁義禮智信、忠君愛國為何物。因見吾大唐強大而舉族內附,朝廷便在其地設羈縻州縣,委其部落首領為州縣官吏治之。諸蠻心中對於大唐,只是附屬關係,而非直屬關係。故所設的羈縻州縣朝廷本就沒有強力的約束,又處於偏遠之地。一旦內附諸蠻首領不想再附屬大唐,便可輕易舉族叛亂,為禍邊疆,或倒向強敵,助紂為虐。”
“所以,你提議派遣儒學博士任職諸羈縻州縣長史、司馬等職,專治教化蠻民。於其地建立官學,以經學博士任教,招收諸蠻豪強子弟入學,傳播華夏文明。”
“大父所言正是。”李煜一本正經道:“收服諸蠻當以攻心為上。南方諸蠻文明落後,生活困苦;或嚮往大唐的繁華富庶、華美的衣冠服飾,或畏懼大唐的國威而內附。雖內附大唐,但朝廷只採取了羈縻制度,諸蠻得以保留了自己本族的文化習俗,始終未與大唐同心,因而諸蠻時叛時降。要想解決此難,朝廷就當利用諸蠻的崇尚、畏懼大唐的心理,遣儒學博士入諸蠻羈縻州縣內以行教化、化蠻為夏之能,向諸蠻子弟傳播忠君愛國的儒家思想。從內心瓦解諸蠻自視一族,與大唐區隔開來的心態。令諸蠻上至蠻酋子弟,下至山野小民,不論衣冠服飾,還是內心認同,皆與華夏趨同。”
“諾能做到,即使諸蠻酋長私心作祟,意欲叛亂,也不能像往日一般裹挾其族人。還可成為護衛大唐邊疆,自發堅決抵禦外敵的橋頭堡。”
“遣佛道二教門徒入諸蠻傳教,意在補充儒學博士在教化之外,蠻民宗教信仰的缺失。諾是儒學博士化蠻為夏效果不好,佛門引人向善,不殺生、遁入空門,來世因果報應之說的思想可自解蠻民生性好鬥的本性,消弱其武力……”
李煜口若懸河,大談治蠻二策的各項利好和具體處置措施。李治聽在心裡笑而不語,但聽到李煜大談佛門思想具有弱化一個民族武力,削其鬥志,瓦解對方積極開拓進取的精神,使其萎靡不振。可做為大唐對付野蠻難馴的胡蠻思想武器時,笑容滿滿的李治臉色逐漸發僵。
李治為君時,推行的可是儒釋道三教合一,自由寬鬆的宗教政策。雖出於道教始祖老子李耳是李氏始祖而大力抬高道教,但對於佛教可無貶壓之舉,對佛教不少高僧更是欣賞。為政其間,還數次下令天下禁道教的《老子化胡經》。
大唐佛教信徒眾多,僅長安城內就有寺廟一百數十座,而道觀僅二三十餘座,洛陽與長安相比,不妨多讓。
兩京權貴富戶死後捐宅為寺,亦是佛教寺廟眾多的一個原因。
李煜卻在此大談佛教對於一個國家、民族的弱化作用,李治心理可謂一點都不好受。
李治掛在臉上的笑容逝去,沉著臉,不禁想道:‘四郞今日所言,莫非是在拐彎抹角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