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皇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2章 移民之策,南北大唐帝國,星辰皇族,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對於在安東所做的一切,李煜主動交待遠比父皇與母后追問起對自己更為有利。? ?
凸顯李煜的少年純真與心思單純,畢竟李煜才年僅十三歲,年齡是他內心最大的掩護。
李煜孩子般表情豐富的鄙視那些參他的大臣,說他們嫉賢妒能,又繪聲繪色的向李治與武后闡述了他在率軍平定高句麗人叛亂,打擊不臣的新羅人後對安東的治理。
著重誇獎了王府長史李元素、司馬薛俊等一眾燕王府文官的出謀劃策,籌措糧響治理地方有方;薛訥、李尚旦等將領能征善戰,驍勇無匹。
“孩兒正是在這些文臣們將的輔佐下才平定高句麗叛軍,震懾新羅,否則以兒臣幼小的身軀萬萬不敢進安東。”
李煜眼巴巴的肯請道:“大父,平定安東,李元素、薛訥等一眾文武功不可沒。眼看新春將近,因安東剛定,新羅還虎視眈眈,他們為了穩定局勢都沒有回家過年,還請大父按功給予為國有功之臣封賞。”
“哈哈哈,四郞放心,此等有功於國的良臣,吾早以令中書省依你先前送來的報捷文書按功勳大小議定封賞,年後就遣使往安東宣旨,賞賜有功將士。”
李煜心中大喜,父皇此舉就是認可了跟隨他征戰安東的一眾王府文武之臣及招募的軍士。
“不知大父對孩兒上的‘論治安東表’有何看法?”李煜依舊偎依在武后懷裡,期待的看著父皇問道。
李治沉思,就四郞在表中所說,從中原人多地少的地區移無地少地之民往安東實邊以固安東之策。心中雖贊同,但奈何隋末大亂,天下百姓損失慘重,自先帝修養生息以來,鼓勵天下生聚至今,全天下不過三千多萬口。諾大的國土上尚有廣大地區地廣人稀。
四郞之策雖內心想同意,可現實與朝廷諸公都不會應允。
四郞的安東開拓團招募四十餘州的災民前往安東,李治是基於受災兩年以來,當時百姓難以存活,朝廷救災不及,故預設了四郞之舉,滿朝文武雖有微詞卻也沒太多幹涉。
李治對李煜的‘論治安東表’猶豫中無奈的搖搖頭。
李煜有些失望,不過也在意料之中。
武后見懷中的四郞心情低落,笑道:“安東原華夏之地,雖為高句麗所佔三百多年,但當地尚有眾多華民,四郞只需好生教化當地百姓,未嘗不可使他們心向大唐,從而鞏固安東。”
“四郞治理百姓當施以仁義,你在安東不知聽了哪個臣子的建議,將當地參與做亂的大量精壯和俘虜貶為奴工,沒日沒夜的役使。此不是長久之策,反成隱患。”李治告誡道。
“孩兒知曉。”
李煜心情有些低落的回應道,但又不甘心的繼續問:“大父,你不同意移民實邊只因他們是在籍百姓,關係到朝廷賦稅徵收和土地開墾。若孩兒只移受災州縣的災民與天下中為奴為婢奴僕可否準允?”
見父皇想其中利害,李煜再接再厲道:“災民無法向朝廷繳納賦稅,反而容易成為流民最終影響地方安定。將他們移往安東不僅解決災民生存問題,還可用他們開墾安東土地,幾年後得良田無數增加朝廷賦稅。而奴僕我大唐始終沒記入戶籍,歸官民富戶之家所有,不為朝廷繳納一錢一米。一些豪門貴戚更是養數千奴僕成為地方一霸,長此以往,反而不利朝廷對地方的控制。避免豪門權貴蓄養奴僕逐漸形成地方割據之勢,不諾將他們養的大半奴僕由官府贖身,遷往安東編為民,為朝廷謀百年利。”
李煜一番話讓李治與武后心中一怔,細想之下,四郞此舉對朝廷而言百利而無一害,平白增加數十萬戶繳納賦稅的百姓。
唐代還保有奴隸制殘餘,奴隸並沒有被算在戶口之列。家庭貧困活不下去者賣兒女為奴或自賣為奴者不在少數,再加上犯官家屬被沒為奴,權貴、豪門、富戶之家蓄養的奴僕,形成了不在戶籍上的大量隱性戶口。
再加上隋末戰亂,為避戰亂,後來逃避賦稅躲入山中居住的百姓。
也就是說大唐實際人口遠比在籍人口要多的多,保有估計也在數百萬之眾。
這一點在武后稱帝后,契丹作亂,唐軍屢戰屢敗導致兵力不足時,武后下令招募天下官民家中的奴僕驍勇者由官府贖身編為軍,前後多達數十萬就可看得出。
最後李治算是點頭同意了四郞之策,但對於如何將這些百姓移往安東則要李煜自行安排。
若是災民,李煜招募,自願去者,他仍像之前默許。躲入山中的流民,李煜即可招募也可令地方官吏捉拿強制移往安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