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皇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3章 永昌蠻叛,南北大唐帝國,星辰皇族,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安東開拓團的移民船隊從渭河、黃河渡口每隔半月起航一次,每支船隊搭載二至三萬人不等。到達渤海縣渡口換乘海上艦隊後,從兩個渡口出發的船隊則返航。
至此,黃河、渭河航運從未有今年這般繁忙過,以致兩河上航行的民船大多被安東開拓團僱傭運輸移民,其他人想僱艘大一點船都找不到。
一年之中最重大的新年也在人們的歡慶中飄然而過,正月乃一年之始,本是喜慶的月份卻從南疆傳來噩耗。
劍南道姚州永昌(雲南保山)蠻民起事,聚兵二十餘萬反叛大唐,攻掠各方。
訊息傳來,李治緊急召見諸臣商議平叛一事。
永昌位於洱海西南的莽莽群山之中的山間谷地,為古哀牢國所在,舊治為東漢至南北朝的永昌郡,居民為傣族先民。入唐後在永昌設永昌州,隸屬於姚州都督府治下,位於西南邊錘,西接吐蕃,南面未歸附大唐的南蠻各部。
自吐蕃屢屢寇掠大唐西北、西南各邊後,位於劍南道西南一帶的各蠻民歸附州逐漸進入吐蕃視野,成為吐蕃拉攏征服以遷制大唐的對像。
此次永昌蠻民叛亂的背後就有吐蕃的身影。
吐蕃以青藏高原東錘的昌都為中心,劍指大唐西南各州。先後於顯慶三年(六五八)佔領河湟以南諸羌十三羈縻州,龍朔年間(六六一至六六三)降當、悉二州諸羌,乘大唐攻高句麗、百濟無轄西顧之機滅吐浴渾。於乾封二年(六六七),又侵取羌人所居都、流、厥、調、湊,般、匐、器、邇、鍠、率、差十二州。
大唐隴右道西南、劍南道西山以西各羈縻州番屏盡陷於吐蕃之手。但當吐蕃軍攻打由唐軍駐守的大唐本土各州縣時,遭到了迎頭痛擊,只得以寇掠邊關各縣為手段。主力放置在繼續攻取沿邊仍臣服於大唐的羌蠻胡各部,企圖盡削大唐番屏,利用征服各羌蠻胡部兵馬攻唐。
可惜,西南局勢的危局在朝中尚不得諸位朝臣重視,對於吐蕃秘密屯兵於後世滇西北的中甸和維西一帶,於金沙江造一座鐵索橋做為進軍大唐西南各羈縻州更是無從得知。
李治於洛陽宮乾元殿問計於諸位朝公,張文灌本著關中受蝗旱之災,連年對外用兵民不堪兵役,及需修養生息而反對出兵平永昌蠻民。
“永昌本世為蠻民居所,東漢時期自願附我漢家,置郡四百餘年後,在南陳時罷置百餘年,我大唐立國後,蠻民歸附才重置永昌州。本就為西南邊錘小州,地狹民貧多深谷瘴癘,蠻民既不願從屬大唐,得之不益,失之又有何可惜?出兵平叛徒費錢糧,損傷士卒,增加百姓負擔……”
張文灌滔滔不絕的宣揚著他那一套與民休養生息之策,蠻荒之地丟了就丟了,守好大唐本土各邊即可。
坐於一旁的李煜心裡也不知是笑還是不笑呢?
張文灌所說其實也沒錯,永昌那地方在地圖上也得找老半天才能在西南的邊錘找到,境內能找到幾個漢民就不錯了。
東漢置永昌郡伊始至西晉大力向南拓,置縣增至八個,可如今那就只剩一個曾經的郡治不韋縣了。去永昌還得經過洱海六沼羈縻州,沿途高山險谷不說,密林中毒蟲蟻獸、瘴癘皆是歷代華夏王朝用兵西南面臨的最大困境。
幾十年後的天寶年間,唐玄宗發兵二十餘萬南征南詔,就因水土不服,尚未見敵,己方士兵就染上疫病損失過半,其結果自是全軍覆沒。
派兵平叛永昌蠻,說實話得不償失,敗了還損國威。
李煜自認,諾不是穿越而來,心裡那套疆土論(疆土越大越好,寸土不讓,寸土必爭)的現代憤青心思,估計當朝臣拿出平叛的利益考量,李煜自個就放棄了發兵平叛的心思。
這也是歷代絕大多數帝王面對邊疆蠻民叛亂,通常採取的辦法,撤行政建治。
不然,君不見大唐北方漢地的邊境比起漢唐來,向南大幅萎縮,曾經幅員遼闊的遼西、右北平郡,兩漢時期的縣治竟丟了大半。曾經的遼西郡改治營州,偌大的遼西走廊僅剩一座孤零零的州治柳城縣所在,城中居民,漢民僅有千戶,餘皆各胡。
張文灌的建議並沒有得到其他宰相的認同,張大安就指出,朝廷諾不及時出兵平叛,西南諸蠻定認為大唐外強中乾,往後定相繼叛變做亂,不可不查。
諸臣的諫言李治聽在耳裡,他們各有各的道理,該如何抉擇李治一時有些犯難,不由眉頭深鎖思考其中利弊。
張文灌與張大安兩派就是否出兵平叛爭執不下,李煜端坐的腿都有些發麻了。腹誹張文灌也真是的,成天把與民休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