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部分,天使,望故鄉,老是不進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譯·序
美國小說家托馬斯·沃爾夫(Thomas Wolfe,1900—1938),生於北卡羅萊納州的山區小城阿什維爾,哈佛大學碩士。1926年開始寫小說。1929年發表的《天使,望故鄉》是作者的處女作。1938年9月因患腦炎死於馬里蘭州巴爾的摩。主要作品有《天使,望故鄉》及其續集《時間與河流》、短篇小說集《從死亡到早晨》(1935)、*《一部小說的故事》(1936)、《蛛網與磐石》(1939)和《你不可能再回家》(1940),以及另一部未完成的小說和幾篇短篇小說的合集《遠山》(1941)。
托馬斯·沃爾夫的一生在現代美國文學中是最絢麗的傳奇之一,“迷惘的一代”這一流派的作家們的活力和挫折在他的身上能夠得到集中體現。《天使,望故鄉》是一本自傳性的小說,主角尤金·甘特在一座山城中的成長及其思想上的探索,均取材於作者本人的生活經歷。書中其他許多人物,都取自於他的父母和親友以及身邊環境中的原型。沃爾夫的家是在北卡羅萊納州的阿什維爾(Asheville,N.C.),處於所謂的“大煙山區”。書中的“阿特蒙”意即高山鎮的意思。書中W.O.甘特的原型就是他的父親,W.O.沃爾夫是石匠,荷蘭後裔,上個世紀末輾轉遷徙到南方來,終身未能實現一己宏願;母親的小名也叫伊麗莎,靠經營一座兼供膳食的寄宿旅館賺錢養家。父母及家庭環境,對托馬斯·沃爾夫的成長和創作有著強烈的影響。
《天使,望故鄉》的故事發生在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不久。當時在美國有許多人如魚得水,大展鴻圖;而有些人則在理想面前碰了壁,變成了酗酒成性、行為粗暴、喜怒無常的人。甘特的母親伊麗莎用盡心思地維持著一家的生活,變成了一個嗜好金錢、而在金錢與親情之間又十分矛盾的人物。在這樣的父母身邊,孩子們不是變得歇斯底里,就是銅臭氣十足。尤金長成了一個十分敏感、文靜、多思、好學的少年,心比天高,與其他人格格不入。大學生活和書籍的薰陶,使他一直懷著一個英雄夢。尤金的愛情、求學、醉酒、爭吵、流浪,幾乎都是為了這個夢。這個夢,也是尤金所處的那個時代的大部分人都懷有的夢,透過這個夢,也折射出美國社會當時許多階層人們的心態。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作者致讀者
這是一本處女作。作者描寫了那些逝去了的日子。那段經歷是他生活中無可闕如的一部分。如果有哪位讀者要說這是一本“自傳”,作者自是無言以對。因為在他看來,所有認真撰寫出來的小說都帶有自傳的色彩,比如說,《格利佛遊記》就是地道的自傳。
不過,作者這裡主要想對書中那些他可能認識的人們說句話,其實他要說的,這些朋友可能也理解。即,這本書是以一顆純真、坦白之心寫出來的。作者最關心的,就是創造出豐富的、真實的和生動的人物與事件。值此書出版之際,作者必須強調,本書純屬虛構,絕無刻畫任何個人之意。
可是,我們又都是我們自己生活的各個時段的一個總和——凡是我們經歷過的,書中人物也無例外地經歷著。這點我們無法逃脫,也不可能將其掩蓋。假如作者選取了生活中的一個土塊放進這部書中,那他也只是做了人人都免不了會做的事情。小說不是事實,它是精選出來的、滲透著人們理解的事實,它是那些經過著意安排的事實。約翰遜博士曾說過,為了寫成一部書,你得翻遍大半個圖書館。同理,一個小說家為了塑造一個人物,得把大半個城裡的人們尋思個透。這還不是全部的小說作法,但足以說明本書的全部寫作手法。這是一部中立的小說,它不怨恨什麼,也無意貶損任何人。
一塊石頭,一片樹葉,一扇找不到的門……這石頭,這樹葉,這門。所有那些已忘卻了的面孔。
*裸地,我們獨自來到這無謂的世界。在黑暗的孃胎裡,我們無從見到母親的面容;離開了母親肉體的禁錮,我們又來到這個讓人說不清,道不明,沒人跟你說話的凡世間的牢獄。我們中間,有誰真正瞭解他的兄弟?有誰曾探察過他父親內心的深處?誰不是關在牢獄裡過了一生?又有誰不是一輩子過著孤獨的異鄉人的生活?哦,逝者如斯,消逝在燥熱的迷茫中,消逝在最昏暗無奈的星光之中,往事如煙!不必說出。曾記否,我們怎樣地追尋著那偉大而又被忘卻的語言,那通向天堂卻又消失了的小路的盡頭,那一塊石頭,一片樹葉,那一扇找不到的門。它們在何處?何時得見?
哦,逝者如斯,隨風追憶吧!精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