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部分,悲歌一曲東林黨,古詩樂,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了,早一點兒引退倒不失為明智的選擇。
就在方從哲致仕的當月,在“移宮”中立下汗馬功勞的楊漣,也請辭回鄉了。
原來早在李選侍移宮當日,就有人四處造謠,說選侍被逼打算上吊自縊,說皇八妹,即選侍之女、皇上之妹,被逼投井?……御史賈繼春便乘機上疏為選侍鳴冤,他打抱不平說“移宮”原是正理,何必立時驅逐 ? 還擺出一副悲天憫人的面孔,說“伶仃之皇八妹入井誰憐 ? 孀寡之未亡人自縊莫訴?”小皇上聽了他的奏疏很是生氣,降旨責問:“自縊入井等語有何憑據 ?”給事中楊漣是整個移宮過程的目擊者,為澄清事實,他連夜寫了《敬述移宮始末疏》,說明了移宮的初衷及事件的來龍去脈,並針對有人誣衊自己在移宮中的表現,是“結王安,圖封拜” ,在疏尾用了八個擲地有聲的字表明自己的心跡:“九廟神靈,鑑此熱血!”此外,他還請求皇上善待李選侍及皇八妹。
朱由校聽秉筆太監讀了楊漣的奏章,表示贊同,次日他鄭重下了一道諭旨,強調說正如楊漣所奏,朕不得不申諭以釋群疑,接下來他回顧了自己多次遭遇李選侍逼迫的情景,痛呼“當避宮乎,不當避宮乎 ?”最後,他表示對李選侍還要“厚養” ,以尊父皇之意。
本來事情到了這一步,就該告一段落了。可御史賈繼春又節外生枝,變本加厲地攻擊開了楊漣,他誣說楊漣在移宮中賣大力氣,以至聲震御坐,是為了入閣做閣臣,楊漣聽後,氣得鬍鬚根根直立。為進一步表示自己的無私忠君,他接連上疏要求辭職。小皇帝一直很看重楊漣,移宮當日就曾對王安說:“那鬍子官,真忠臣也 !”眼下他很理解楊漣的處境,便下旨準其回籍調養!而對無事生非的賈繼春,朱由校也下了一道旨:賈繼春削職為民,永不復用 !
方從哲、楊漣都是在十二月出京的,就是在這歲末年底,魏進忠被任命為司禮監秉筆太監。
聽到這個訊息,王安大吃一驚,他清楚司禮監是內宮十二監之首,統管東廠、內書房、禮儀房,設掌印太監一員秉筆太監###員,掌印太監可與內閣首輔相提並論,第一秉筆太監如再兼管東廠,其地位相當於次輔。按明制,秉筆太監須由宮內讀過書的太監擔任。凡朝臣奏本,除皇上御筆親批數本外,其餘皆由秉筆太監代皇上批詞,這魏傻子一字不識,如何做得了秉筆 ?王安考慮到事關重大,本想去勸阻皇帝一番,他剛要抬腳出門,轉念一想自己在先皇朱常洛心目中,是第一位的,可在新皇上心中,只能排在第三,前面還有客氏和魏進忠,現在就去阻止小皇上,說話能頂用嗎 ?他驀然記起了前日汪文言講給他聽到的街面流行的兩句歌謠,一句是“茄花滿地紅” ,“茄”與“客”音近,顯然是指客氏;另一句是“委鬼當頭立” ,“委”與“鬼”合起來不正是一個“魏”字嗎 ?如果這兩句讖語當真,今後這兩個狗男女混在一起,不知會生出多少荒唐事呢?……
五
新春三月,左光斗改授北直隸提學,管理所屬州縣學校及教育行政。在明朝北直隸包括京、津及華北大部,騎馬走在熟悉的華北大平原上,左光斗不禁浮想聯翩。他想起萬曆朝後期,自己出任屯田使,在京津及河北興修水利,引進南方水稻的往事。左是安徽桐城人,南方河渠成網,稻米飄香,而北方卻要靠天吃飯,左在給萬曆皇帝的奏疏中,談到了興修水利的必要性:“北人不知水利,一年而地荒,二年而民徙(遷移),三年而地與民盡矣。今要想旱不為災,澇不為害,惟有興水利一法。”因此他提出了“三因十四議” 。“三因”是指因天之時、因地之利、因人之情;“十四議”是指“浚川”“疏渠”“引流”“設壩”“建閘”“設陂”“相地”“池塘”等,他的一套旱地改種水稻的主張,推行最順利的當屬河北的定興。
左光斗記得第一次向定興的農戶介紹改種水稻的好處時,大家反應都很冷淡,事後他從須鬢皓白的鹿太公嘴裡得知,原來這二年此地非旱即澇,家家戶戶都欠下了朝廷的租稅,百姓人心惶惶紛紛準備逃難,誰還有心思種田 ?左光斗聽後恍然大悟,立刻向朝廷上疏,請求免除這裡的欠租。
租稅免了,農戶的種水稻的興趣也有了。左光斗親自到田間地頭,向大家講解水田的開挖、築堤、鑿井、車水、育種、插秧、收割等全套方法,這中間鹿太公成了左光斗的好幫手。鹿太公姓鹿名正,原在朝中做御史,後告老還鄉,如今仍躬耕田間勞作不息。傳說一次本地縣令要見他,當時他正在田裡揮鍬翻地,便隨便把鐵鍬往田埂上一插,拍打拍打衣服上的土,進城去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