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00回,水墨田居小日子,竹子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唐代的飲食講究,造形也極優美。比如在貴族家裡,水果按一定的造型擺在華貴的牙盤裡,既可觀賞亦可食用;各種糕餅點心,用不同的器皿盛放,使其色彩豔麗,香氣襲人。
蘇杏和婷玉在遊歷過程中,路過一間寺廟,發現僧人們在寺院門口派發糕點和飯食。
人多,有流民,也有當地老百姓,都是窮苦人家,她們便在寺院門口擺攤免費給人看病。沒過多久,有兩名僧人給她們端上寺裡自炒的茶湯和素點心。
茶青翠碧飄香,點心做得特別漂亮,花形、葉形盛於盒中,美得很有食慾。
蘇杏猜著,寺裡可能藏著一位廚藝高超略有強迫症的大廚,若是尋常人家,在這種荒僻窮地方誰有心思講究食物造型?有些習慣,恐怕要死了才能忘卻。
為對方的手藝深感佩服,但沒有進寺裡查詢打擾。
風大,天氣冷,義診持續到下午人們就差不多走光了,她倆這才有空找僧人們買幾包茶葉。因為婷玉說這些茶葉好,強迫自己心如死水的剁手黨一聽,立馬意志崩潰買了好幾袋。
“這麼多?”婷玉詫異。
“哈哈,送人,送人。”蘇杏解釋。
一袋放在休閒居,一袋給少華帶給昌叔,還有兩袋分別寄給文老和林師兄,他們也愛喝茶。自己家留一袋,婷玉對茶頗講究,看得上她才泡來喝。蘇杏不講究,所以家裡的綠茶紅茶等一般是她和訪客們喝。
茶盒是貴人用的東西,寺院用的是紙囊,一種用來裝茶葉的紙袋,可儲存茶香不散失。
本來蘇杏怕貴,結果僧人們不收錢。
“二位施主施醫贈藥,功德無量,本寺又豈能收取菩薩的錢財?罪過……”唸了一聲佛號,兩名僧人返回寺裡,關上寺院大門。
兩人先是面面相覷,繼而向院門作了一個揖,然後也離開了。她們一路走來僱用馬車,此刻在山下等著。
“婷玉,要不,過完年你跟白姨走吧。咒文在哪兒都能琢磨,不一定要在家裡。”蘇杏忽然建議道,“更不用擔心我,我極少出門,少華他們又在隔壁,不會有事的。”
兩人何其有幸,皆有一技傍身,更是自己的愛好。她每天醒來能做自己喜歡的事,而婷玉卻要隱藏自己的技能,這不公平。
以婷玉的資質,應該用不著幾年便能拿到資格證。
婷玉瞥她一眼,望望山下不遠的城鎮,道:“在那種地方怎能靜得下心?你別管,這事我自有分寸,快走吧,不然來不及進城。”要進城買糕點回去過年。
其實,在古代遊玩期間,蘇杏常在婷玉的掩護之下回到蘇宅喂喂貓狗,然後再回那邊去。到了除夕的凌晨,她們倆提著很多東西一起回到家來,其中有些點心還熱乎乎的。
古往今來的生意人都很勤勞,尤其是年節時分,人們老早就開始動起來。
她倆本想在那邊過年,但街上年節氣氛濃重,小孩歡奔亂跳,一縷鄉愁永遠是遊子們的心頭刺,能回去的人們儘量回去。
所以,她們也回來了,而且買了不少東西。一路義診,總能遇到幾位懂得感恩的貴人慷慨大方,除了廣結善緣,她們還賺到買年貨的錢幣。
買歸買,不要任何華美的容器古董。
古人擅長利用自然之物做包裝,有紙袋、小竹籠或藤筐啥的,工藝古風濃厚,精巧質樸。她倆買的全是乾貨、乾果和冒著熱氣的蒸餅、煎餅和糕點之類。
當然,少不了要給小福它們買肉,比如風乾鹿肉。
除夕要祭祖,所以她們帶了很多東西。
古代北風凜冽,無雪,而云嶺村的雪沒到小腿了。
下雪之後,小福幾隻無所謂,小吉可受不了,所以屋裡開了暖氣,她們回來時屋裡暖融融的。
一到家,首先要做的是給小祠堂搞衛生,然後各自回房梳洗自己。換上乾淨溫暖的新衣服,接著她們在小祠堂擺上供品,上香,祭拜……忙完這些已是早上七點多。
在小祠堂門口點了爆竹,然後撤下糕點供品,留下果品擺在原位。
“你把那些點心拿去休閒居給大家吃,我拿這些去白姨家。”婷玉分配工作。
“好。”
兩人手裡提著東西剛走出大門口,忽然感覺哪裡不對,仰頭周圍一看,哈,原來宅門的兩邊和門口的屋簷分別貼著對聯和紅燈籠,看著特別喜慶。
不用說,肯定是少君他們做的。她倆出遠門之前跟他們打過招呼,可能見她們久久不回,所以主動幫忙貼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