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92部分,大明帝國日不落,吻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同,往南是一條起伏不大的川穀通向茨溝營堡、吳王口、阜平、保定。
這裡地勢險要,隘口兩側是陡峭的巖壁,山谷最窄的只有十幾步,真可謂咽喉要地。
過了竹帛口之後往北走,便是代州、繁峙縣所在的狹長盆地。順著盆地再往東北走,就是靈丘縣。
厚顏求月票、推薦票,請正版閱讀,謝謝書友們,謝謝。
第六百四十一章:捨生取義
紅歹是拿下靈丘派出濟爾哈朗帶領八千人馬繼續往南,欲打通去保定的道路搶一把。
走這一條路,竹帛口關城可繞不過去,一場爭奪戰在所難免,只是不是明軍守將是否望風而逃?。
竹帛口守將是一位千總,名叫張修身,此人在明史上留下大名,以三百餘人馬跟後金軍數千人死磕寡不敵眾力戰而死,麾下都以身殉國。
由於左守權他們經常透過竹帛口和張修身相當熟絡。
張修身是個弓馬嫻熟的大漢,他崇拜英雄,知道“戰神”人馬一個個都是好漢,因此對來往於竹帛口的黃家運輸隊特別照顧,連通行費都收得很少。
守城、守關武官的財源之一就是雁過拔毛,這是常例,在大明已經不算盤剝老百姓。
張修身雖然是個千總,麾下總共不過三百來人,有鐵甲的僅僅是他的三十幾個家丁,其他兵丁的鴛鴦戰襖都縫縫補補已經基本看不出是戰鬥制服。
後金軍大舉來犯,沿途太多關隘守將逃之夭夭,也難怪這些將領。
內地的關隘承平日久,將士自然懈怠,將領麾下的兵額連三成都不到,已經大部分退化成為農民,戰鬥力全無,留下守關基本上是送死。
歷史上有血性的張修身是個另類,他盡忠職守可謂悍勇,明知必死無疑還是選擇抵抗到底,可惜只不過帶領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