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的命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10章 忠臣,大明鐵骨,無語的命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位天山腳下的盛京,儘管與遼河畔黑土地上的那個盛京除了名字上相同之外,到也沒有任何相同之處,方型的中國式城池,多出了許多尖稜,在城牆外圍還有多座稜堡,究其原因,戰場環境變化,使得滿清也在努力的適應著新時代的新變化。
儘管盛京並不是那個盛京,可是坐為大清國的京師,盛京仍然帶有別樣的意義,也正因如此,當幾個月前,皇上派出秘使與明朝談和,並且願意割讓西域換取明朝承認大清國的訊息時,不知道多少人為之心傷。甚至為之憤怒,而在這些情緒之外,他們當然也長鬆了口氣。
至少,議和成功的話,對於大清國來說,總歸是件好事,大家再也不需要像現在這樣提心吊膽,成天尋思著明國什麼時候打過來了。有時候,人們嘴上說著義正詞嚴的話,但是心裡往往想的卻是另外一回事。
人總是現實的,總會屈從於現實,屈從於利益。
不過,對於有些人來說,他們總歸還是有些底線的。
他們總有自己的堅持,就像身為太子太傅的湯斌,就有他自己的堅持,就像當年身為河南人的他,明朝收復河時,身為潼關道員的他,從不曾考慮過反正降明。即便他出身閥閱舊族,祖上湯寬是滁州來安縣人,追隨明太祖朱元璋起兵,以後世代為官,七世祖湯庠遷居睢州。湯斌也不曾考慮過反正,甚至在友人勸說時,言道“誓死報君恩”。所謂的“君恩”實際上就是滿清為他報了“家仇”——當年李自成率軍攻擊湯斌的家鄉,其母趙氏殉節而死。這正是報所謂的“君恩”,當然還有就是順治九年考中進士的“恩”。
在其家鄉,鄉人往往以其為恥,畢竟,許多人都覺得如果當年湯斌反正,也許,滿清早就已經被剿滅,可其不以為恥,反而因此自傲,認為正是他的“忠義”拯救了大清。
也正因這一功勞,使得他官致陝西巡撫——這是滿清治下唯一的巡撫,然後一步步累升為工部尚書、太子太傅。可謂是深得滿清皇帝的信任。
而作為太子太傅的他,一直以來一邊悉心教導太子,一邊專心國事。也算是忠心耿耿,不過因為與明珠等人不和,所以正慢慢的失去皇上的信任。
不過即便是如此,他也是憂心著國事,就像此時,在得知了朝廷有意與羅剎國談判的訊息之後,大驚失色的湯斌,立即進宮求見皇上。
“臣,之所以求見皇上,因為看到了、聽到了一些傳聞,說明朝威脅迫在眉睫,為緩衝關係,皇上準備把西域讓給羅剎國,甚至有人說不但要把西域讓給羅剎國,甚至就連同定西省也要交給羅剎,所以臣才進宮請見,要來勸諫皇上的……”
湯斌口中的定西省,指的哈薩克汗國伊犁河以北地區,一開始的時候,他只以為是謠言,可是如今,從皇上的話音,好像這些傳聞是真的,他可就忍不住了:
“皇上,請恕老臣直言。這羅剎國實為狼子野心之輩,即便是我們將西域、將定西都交給羅剎國,如此割地,又將置為我大清國拓土的將士於何地,臣以為,這即便是明國不願意議和,我大清也不應該把國土拱手相讓羅剎國,臣以為此議不妥。”
看著湯斌,玄燁仰天大笑道。
“哈……湯斌啊湯斌,你怎麼這樣古板呢。這羅剎國實為我大清國之友邦,我大清失去中原之後,於西域定國,必須結好各國,只有如此,才能夠立足於西域,即便是現在,朝中有大臣稱要把西域、定西交給羅剎國,所為的也是為了以重利誘使羅剎國與明朝發生衝突,那羅剎國披甲豈止百萬,若是能得此強援,我大清,必定能夠重新再回中原!湯斌,難道你就不想回河南老家嗎?”
玄燁看著湯斌問道,當年湯斌父親手書數信,他都以“忠孝不能兩全”為名沒有返鄉,即便是其父親去世後,仍然未曾丁憂,其實他是回不去的,畢竟,那時候河南重歸明國了。可是他卻是想回鄉的,若是說他不想回河南老家,那是絕無可能的。
可湯斌的執拗勁兒上來了。
“謝皇上。老臣是想回河南老家,可是在臣看來,這國土是萬萬不可割予他的,若是割讓給他人,那豈不就是喪權辱國?交給明國那是為了緩和兩國關係,是為了交好明國,令其不再與我為敵,如此為大局,臣即便是反對,亦覺得可以接受,但是割讓給羅剎國,臣以為,此事萬萬不可,即便是羅剎國有披甲百萬,他又豈會為我大清火中取粟?老臣斗膽請問,明大人此議是否出自聖意?”
湯斌的追問讓玄燁一陣心惱,玄燁看著湯斌問道。
“既然可割給明國,為何不能割予羅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