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的命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8章 無用,大明鐵骨,無語的命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現在的大明與過去一樣都是由勳臣出任高階軍職,以達到拱衛皇室的作用,但在世襲制度的保護下,勳臣的培養收效甚微,最後往往不過紈絝子弟。勳臣任職不但不能發揮應有的職能,而是加劇了軍政的廢弛與腐敗。
這又豈是大明之福?
正因為年青,所以,他有著自己的顧慮,或許,在他的記憶中,沒有經歷過的剃髮易服的慘痛教訓,甚至對於那一切的記憶都很模糊,但是從書冊中看到的那字字泣血的過往,卻讓他永遠無法釋懷。
“應該去中都,去那裡看看,也許,在那裡還可以接觸一些勳貴……”
在大明,勳臣最多的地方,一個是南直隸,一個是江西,還有就是福建,究其原因,因為當年閩王北伐所領將佐大都是福建人,而陛下起兵於江陰,奠基業於江北,麾下將領自然多是南直隸人,而張煌言則以江西為根本,其麾下自然以江西人為眾。
興乾元年,剛登基的皇帝論功行賞,忠義軍、鄭家軍、以張煌言為主的各地明軍其將領大都獲封公伯侯,還有許多軍官獲封勳士,而隨後明軍的裁減使得數千軍中官佐退役返鄉,他們搖身一變成為地方的名流,作為介於官方和民間之間的社會階層,將政府與社會聯絡起來。與官府互相配合,共同管理社會。
作為平鄉侯爵的張義,與許多大多數沒有公職的勳臣一樣,早在十幾年前裁軍後,去除軍職後就回到了家鄉,在家鄉重修了張家大宅。當年張煌言入江西時,他曾率千餘同鄉子弟前去投奔,最後那些人大都也是功成名就——即便是被裁撤也得到了應有的勳田,儘管他們不得不遷往四川等地。可即便是如此,也讓他在家鄉,在萍鄉擁有極為特殊的地位。這個地位,並不是因為他的財富在江西能夠排得上首位。而是因為,他為家鄉子弟謀得很多福利。
作為平鄉侯的張義不用做任何事便可掙得鉅額收入。他在江西和湖北有上萬畝的土地——那是他的勳田,不過田地賺不了什麼錢,那怕是他的勳田是免賦的,每年不過區區幾千兩的收益而已。真正讓他成為富豪的,是萍鄉地下蘊藏著的煤炭,透過投資煤礦,他變得非常富有。
憑藉著煤礦每年數十萬兩的收益,張義成了江西首富,但是他覺得自己仍然少了點什麼。
他的父親——烈皇時的舉地——完全是另一種人。當年清軍入關,兵犯江西時,他與友人起兵,兵敗後自盡。是老僕把他的屍體揹回家,再後來,張蒼水領兵進入江西,二十六歲的張義率領鄉人投奔,一千二百同鄉,還者不過六百。
一半人功成名就的同時,另一半人卻死去了。
也正因如此,在過去的幾年間,張義才會每年拿出數萬兩銀子資助江西遺族子弟讀書,儘管他們實際上並不需要——他們都繼承有父輩用性命換回的功田。
但張義仍然希望自己做點什麼。
“也許,我可以去做更多的事情……”
看著鏡中,鬢角的斑白,張義自言自語道。
“也許應該為普通的百姓做些什麼,是不是應該在諮議院裡提一下?”
諮議院是興乾十二年,經皇帝特旨興建的諮議機構,儘管千百年來士紳作為介於官方和民間之間的社會階層,將政府與社會聯絡起來。與官府互相配合,共同管理社會。但是實際上,他們的參與卻沒有任何合法性。
興乾十年,陛下夜讀史書時,看到漢代的鄉三老、縣三老可以向朝廷反映地方官的政績、替朝廷監督地方官員的典故時,想到了士紳與官府的合作,就想把民間輿論透過制度化的、合法化的、代議制的方式納入到制度中來。隨後便與閣臣探討如何在大明建立類似的制度。經過兩年的研究,大明於各地設立諮議院、諮議局,諮議員都是選擇公正明達士紳。
也正是從那個時候起,張義就作為省諮議院的議員,作為勳貴的他不需要經過府諮議院的選舉,就可以直接進入省諮議院為諮議員。也正是在諮議院,張義找到了存在的價值。他可以在院中議論本省事務——預算、決算、公債、工程等,也可以監督地方官員政績得失,甚至如果透過的話,可以直接以諮議院的名義上書內閣建議處置官員。
現在諮議員的風光,絕不遜於史書中的三老。遺憾的是,除非省巡撫特定召集議員,否則省諮議院每年不過只召開三次會議。
在絕大多數時候,張義的生活都是平淡無奇的。
不過,他也有一些值得驕傲的事情,當列車呼呼冒著蒸汽穿過這裡的山谷時,他都會為之驕傲——那條鐵路正是他力主建立的,儘管初衷是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