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的命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5章 告皇帝,大明鐵骨,無語的命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受,畢竟這地是朝廷的,就當是給官府做佃戶也成,畢竟,給誰種地不是種田。
可實際上,卻完全不是這樣。如果說給地主做佃戶繳不上足夠的糧,還可以同東家商量一下,適當地降點或是暫時先欠著,頂多也就是收點利息。即便是再不濟,還可以把地退給東家,另謀生路。
但如果東家換成了官府,非但沒有一丁點商量的餘地,上繳的糧食少一升不成、晚一天不可,有差色同樣也不有。去同官府爭論,那自然是不可能的,自苦以來都有“民不與官鬥”的古訓。如果有百姓覺得官田繳租嚴苛難以承受,要把地退還給官府,想要外出另謀生路。可也會遭到了官府的拒絕。官府的理由是這地是朝廷租給百姓的,既然已經簽定了合同,就不能說撂挑子不幹。
當然,也不是不能,他們還有一個選擇——移民海外或者東北。可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離開,不到迫不得已,他們自然不願意租官田。趙銘功就是如此,不過因為年幼時曾讀過書,所以心思比其它人多了點。
既不想去海外,又需要更多田地養家的他,所想的並不是租官田,而是想辦法把官田變歸已有,所以他把眼睛盯到了當年山東濮州老家的地。
“那些地是趙家祖上留下來的地,怎麼就成了無主荒地了呢?趙家還有活人哪!官府怎麼說收,就把地收走了?”
這是一筆狗肉帳……
儘管並不知道具體的細節,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一筆誰都說不清楚的狗肉帳,畢竟,這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當年被黃河水一衝,兩岸千里皆為無人區,後來那些地變成了無主的荒地,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滿清也是如此處理,只不過滿清那會,地方官府為了吸納流民,紛紛鼓勵開荒,以便編戶納稅,可大明卻完全不同,大明的荒地是官府的,是禁止私自墾荒的,私墾者流!
這是一個原則!
也是荒田歸公的根本,畢竟許多荒田都是無主熟荒,如果舊主都找了回來……那可是會出亂子的。
“此事,已經過去數十年,恐怕已經很難追究了,況且,那黃河水一衝,田畝界限已經不復存在,所以,以王某看來,此事已無追究的可能了……”
不待王樹仁的話聲落下,趙銘功就連聲說道。
“為何舊時勳貴的爵位能恢復、且還能賜還莊田,尋常百姓的就不行了?難不成大明的勳貴田產是產,普通百姓的田產就是不是產嗎?”
聽王樹仁這麼一說,王樹仁不由深深地倒抽了一口冷氣。所謂的勳貴重賜莊田,是按國史記載,恢復當年皇帝賜勳時一併賜給的莊田。而且,僅難侷限於未降或殉國的勳貴。
可他這麼一說確實也是如此,勳貴的田產可以重賜,為何百姓就不能要回自己的田產?
這是一個大新聞!
想到這兒,王樹仁不由瞥了一眼趙銘功,心想此人能想到“告皇帝”,若是能在這個新聞上做些文章,必定能在全國引起轟動,到時候《公議報》也必定能得到百姓的追捧。
而且,如果能迫使官府歸還趙銘功的家產,必定能重創現在的荒田歸官。讓天下百姓能夠從中受益。
想透過這一點後,王樹仁便出言問道。
“趙兄弟,你先別惱火。我再問你幾個問題。你可得如實回答。”
“先生您儘管問吧。”
趙銘功連連點頭說道,眼前這人是不是青天大老爺,他不知道,可他知道,這《公議報》是個專門為百姓鳴不平的地方,這也是他到了南京,而不是中都的原因。
“你之前到過濮州嗎?”
王樹仁緊鎖著眉頭問道。
“那邊是怎麼答覆的?”
“回先生,俺去過濮州縣衙,可是衙門裡說,這事已經過去二十年,無從追起,而且當年的魚鱗冊散失,已經沒有了憑證。讓俺回揚州去,好生生活。”
趙銘功如實回答道。
“哦,濮州那邊的回答倒也還算公允……”
王樹仁略點下頭,然後問道。
趙銘功可不這麼想,聽他這麼一說,立即不服氣的說道。
“這是什麼公允,俺特意打聽過,當年的魚鱗冊官府裡有,朝廷也有,不是官府不能給俺找,是官府不想給俺找,是官府想要吞沒我們趙家的家業!既然這天底下的官府都不給個說法,都說那是皇帝的皇命,現在荒地都是皇上的家業,那俺就來求皇帝給個說法,問問皇帝,這天底下可有這樣奪人家業的道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