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的命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9章 新學問,大明鐵骨,無語的命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泥是從什麼地方來的?”

看著朱大咸、錢磊,朱明忠反問道。面對這兩個問題,他們兩人頓時變成了啞巴。

“回陛下,這黃河的泥沙,大抵上都來自陝西,陝西北部土地荒蕪,雨水侵蝕使得水土流失混入河中,最後匯入黃河,”

站出來主動解釋的是工部屯田員外郎朱章培,在歷史上,他應該在數年前死於“哭廟案”。不過,因為鄭成功的北伐成功,讓歷史上的“哭廟案”消失於歷史中。

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哭廟案”,實際上,在興乾三年廢除科舉時,同樣也有“哭廟案”。

“哭廟”是蘇州一帶流傳已久的習俗。當地經濟發達,人文薈萃,來自殷實之家、讀書人成為一股重要的社會監察力量,當官府有不法之事不當之舉,士子們每每聚集文廟,作《卷堂文》,向祖師爺孔聖人哭訴後,更召集民眾向上級官府申告,在明朝,人多勢眾的“哭廟”申告往往能令官府不敢小視而採納。但是在新朝老皇曆撞了南牆。在朝廷詔示天下廢除科舉時,蘇州同樣也上百名秀才“哭廟”,不過與另一個順治十八年的“哭廟案”導致包括十八名舉人、秀才在內的一百二十一人被殺不同。這一百九十多名秀才,被以“聚眾鬧事”為由革除功名,流放海外。

對於此,人們或許驚訝於興乾朝的“嚴苛”,但是相比滿清的暴虐,已經讓他們長鬆了一口氣,畢竟,當初包括已經出仕的朱章培都以為,那些人至少帶頭的會被斬首。

不過,也正是從那個時候,朝廷明確的告訴天下的讀書人,他們可以在報紙上發表文章表明意見,也可以透過正規渠道遞交請願書,但是想用“哭廟”申告的方式要脅官府,那是絕不可能接受的。即便是有理,也要先追究其違法行為之後,再處置其它事物。

老皇曆在新朝是行不能的!

這一點,對於早在南京就已經重歸明廷的朱章培而言,自然很清楚,這同樣也是他以半百之齡,重新學習實學的原因,至少這“水土流失”就是一門新學問。不過,對於這門學問,顯然錢磊、朱大咸都是外行。

“朱章培,你繼續說……”

“臣遵旨。”

得到陛下的許可後,朱章培繼續說道。

“陛下,這“水土流失”是門新學,不過,雖是新學,也是古來有之……先秦時稱之為“平治水土”……古之先賢對森林可以保持水土的認識很早就有這種觀念。……“知林,大君之宜。吉”;“禁林。貞吉”;“甘林。無枚林利;既憂之,無咎。”把禁止砍伐森林看作是“吉”的表現,把肆意破壞森林看成是“兇”的行為。可見,古代先民們早就認識到森林植被具有調節小氣候、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的功能……”

朱章培的回答,讓朱明忠深以為然的點著頭。雖然是穿越者,但是朱明忠卻不是那種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全才。在科學上當然有領先時代幾百年的知識,不過在一些學術上,他只能給予一些啟示,至於後繼的發展,還需要依賴這個時代的人們自己發展。就像“水土流失”一樣,自己提出一個理念,然後自然有這個時代的智者去證明,去研究,最終得出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案。

“這陝西離此時豈止千里,況且這河裡泥沙如此之多,又怎麼可能是從陝西帶來的,此言實在是荒謬!”

錢磊有些不敢置信的說道。

“中游地區的土地利用形式以及植被覆蓋狀況,仍然是導致黃河下游河道淤積乃至決溢改道的重要因素之一,並不能因為否定其直接觸發作用而稍加忽視。”

面對閣輔的反駁,朱章培毫不客氣的回答道。

“況且,這並非是猜測之言,而是有清河書院的研究證明!”

“哦?那陝西不過剛剛收復,書院又是如何證明的?”

對於他們爭論,朱明忠並沒有說什麼,畢竟他知道朱章培說的是事實,畢竟後世的科學研究已經證明了這一切。不過,對於書院如何證明的這一切,他同樣有些好奇。

“回錢閣輔,不知閣輔對從崇禎三年起大旱是否有印象?”

崇禎三年起大旱!

怎麼可能沒有印象!

但凡是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又怎麼可能沒有印象,崇禎大旱。這是中國近五百年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災情最重的一次旱災,赤地千里,江河斷流,井泉涸竭,野絕青草,禾盡枯,餓殍遍野,人相食。

他們之所以能記住那一切,並不是因為陝西持續幾年的無雨導致的人相食,也不是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盛唐金手指

鋼城小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