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的命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5章 新士林,大明鐵骨,無語的命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
略帶些許醉意的趙玉真,看著周圍的同學們,卻又一下子沉默了下來。他們都是上的同一個預備學校。
林伯欽等著他的下文,看他不說話就問道,
“怎麼這麼說啊?什麼就這樣進了書院?”
“沒什麼。我是說就算這樣進了書院成為學士,也沒什麼了不起的。”
大明的書院,不是想辦就辦的,儘管誰都可以辦書院,但是想要得到陛下賜予的授予“學士學位”資格,卻並沒有那麼簡單。學士在一定程度上,至少相當於過去的貢生吧。
儘管這個貢生是沒有公家給以膳食,甚至還需要自己掏腰包負責食宿,可是這也不妨礙人們以學士為進士,畢竟,這是成為官員最重要的渠道。
“你到底想要說什麼?”
“我是這樣想的。”
趙玉真看著周圍已經帶著些醉意的同學,然後對好友說道。
“我也和你一樣,都想要透過在書院裡的學習改變自己,畢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誰都一樣。”
林伯欽回答道,古往今來,讀書的不都是為了這個原因嗎?
千年以來幾乎每個讀書人都是這麼想的。那怕就是在興乾年間,在科舉廢除了近十年之後,讀書人當然也是抱有這個志向,不帶一點懷疑不打一點折扣。無論如何來中都的時候是想要“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人。
當然,最終他們是否會參加文官考試,又是另外一說了,實際上,儘管報考書院的學生70%都是懷揣著“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心思。可是最終,在經過幾年書院教育之後,他們往往還會作出其它的選擇,甚至不惜遠走海外。
“因為每年都有新的學士畢業啊。”
趙玉真有些憂慮的說道。
“那當然是越來越多的啊,永樂年間南京國子監有足足9600餘監生,現在三京國子監才多少?不過萬餘人,再加上全國的書院,至少有3萬學士,差不多,每年一萬多吧!”
而且將來會更多!
從學校博士的那裡,林伯欽知道將來書院的規模只會越來越大,而那些專門學校,也有可能被其它的書院兼併。
“只有在學士十分珍稀的時候,就像當年陛下起兵的時候,才有可能工學學士一畢業就被派去造橋,醫科學士馬上能做院長,以後這種時代將會一去不復返了。”
那個時代的清河書院的畢業生是幸運的,他們剛一畢業就會受到重用,學醫的甚至可以直接成為醫院的院長,而現在只是作為醫生。
“的確如此,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林伯欽認真的點點頭。
無論是任何時代,處於草創期的人們都是十分有利的,在過去的十年間,起自於江的變革是千百年來所未曾有過的劇變。尤其是以海上貿易以及紡織為核心的產業興起,使得整個社會都迫切需要各種專門人才,同樣也需要專門知識。
也正是在這個浪潮中,大量的西學被引入書院,也讓大明的書院能夠據此培養實用人才,並以此為基礎,使得偏重實用的西學在大明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而那些專門人才,自然也受到上至官府,下至少普通企業的歡迎。學生即便是不為官,於企業之中,也可以獲得豐厚的報酬,而這一切,正是以清河書院為首的實學書院以及專門學校興起的原因。
但是現在,似乎局勢正在發生變化。
“哎,我們出生的太晚了。”
林伯欽這樣感嘆。
“不過應該還是有機會的,畢竟現在儘管學士越來越多,但是社會上對各種人才的需求也是很多的,就像你學的鐵路,這鐵路將來肯定會需要很多人,而修鐵路又需要大量的鐵、鍊鐵需要煤、需要鐵礦石,這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去從勘探線路、鍊鐵、採礦……反正,我覺得吧,雖然我們錯過了好時代,但是,這個學士,什麼時候都會需要的。”
好友的回答,讓趙玉真一愣,顯然好友也曾在考慮這個問題,而且認真考慮過這個問題。
被他這麼一說,茅塞頓開的趙玉真,點點頭說道。
“希望如此吧……”
不過儘管看似茅塞頓開了,可是他的心裡卻在考慮著另一個問題,他之所以會考慮這個問題,完全是因為大哥的那句話“現在學士那麼多,你要考慮好將來做什麼”。
也正因如此,在上週學校裡來了一名軍官在新生中進行招募的時候,趙玉真就心動了。不僅僅是如果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