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的命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4章 相信,大明鐵骨,無語的命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作為京畿所在的中都,除了清河書院之外,雲集著十餘家書院,除非了這些書院之外,還有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國子監,與舊時國學有南北兩監不同,現如今大明除了有南北兩監之外,還中都國子監,而此時,一都兩京三所國子監內監生愈萬五千人之多,盛況可謂是空前。加上各大書院,此時的大明,可以說得上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
儘管這個高等教育體系與後世的大學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經過十年如一日對實學的推崇,儒學教育在國子監以及各個書院之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小,更多的是實學,當然國子監以及書院裡的國學系是個例外。那裡的博士與學生仍然在那裡學習、鑽研著儒家著作,並試圖在儒家典籍中找到“真儒”,以恢復儒家本貌。
當然更多的學生卻是沉浸於實學之中,不過因為各地府學以及地方書院的實學教育水平參差不齊,所以每年都會有數以萬計的讀書人來到中都,進入這裡的預科學校學習,以彌補實學上的差距。
在中都眾多的預備學校中,志同學校並不出名,只是一所非常普通的預備學校,不過在中都,他應該是收費最便宜的學校,當然,這裡的環境,也很一般。首先他距離中都皇家圖書院差不多的有十里路,距離清河書院也有八里,這個距離意味著學生們想要到圖,就非得走上半個時辰不可。其次,與其它學校都是四人甚至兩人的宿舍不同,志同學校的宿舍是12人的宿舍——這裡曾是一座小兵營,後來被售出用於辦學。所有的一切都是因陋就簡,這也是學校收費低廉的原因。
低廉的費用使得這裡吸引了很多寒門子弟,也正因如此,甚至只要往這裡一站,就能看出他們的家境大抵上都非常一般,就像這教室裡的學生,大都穿著洗的發白的生員衫一樣。
儘管他們的家境一般,但是大抵上卻都非常努力,即便是沐休日,往往也是鑽研課業。
來中都整整一年了,搖了一下有些發酸發脹的脖頸,林伯欽看著周圍的同學,他們仍然在忙著課業。
“怎麼樣,看好了沒有?”
林伯欽對身邊的同學們說道。
“一起去試試書院或者國子監考試嗎?”
“還不行吧……”
沒人附和他。每個人的心裡都清楚至少還要補習一年才有可能考上,畢竟,這兩年競爭日益激烈,他們來到中都之後,才發現自己在實學方面,是何等的落後。
而且林伯欽本人是最危險的一個。他的算術成績在同學裡是最差的。而算術又是實學的基礎。
“也就去適應下環境嘛。考不上也就考不上了。”
林伯欽還在到處遊說著。對趙玉真是這樣說的。
“我看你是去不了的吧,你最怕你大哥了。”
“一點不怕!”
趙玉真反駁道。他之所以能夠出來到讀書,完全是在大哥資助的下,他大哥希望他能考入書院,畢竟趙家並沒有什麼家業,供他繼承,儘管看似嚴格,但是對他也算還是相當寬容的。
書院的入學考試是在每年的十一月,次年二月入學,如果考上的話,就可以返鄉過年了。
趙玉真回家就和大哥商量了這件事情。
“你有信心考上嗎”
趙玉樸問道。作為軍隊的低階軍官的他,一個基本的信條就是打不贏就別打。面對打不贏的對手時,至少也要下功夫想辦法拖成平手,不然就別動手。
“試試吧!”
“但凡想要去靠運氣的傢伙,最後都會吃大虧的。”
趙玉樸如此說道。
軍人從來不講究運氣,趙玉樸不相信,但是他並沒有反對。
“既然想去試試,那就去試試吧。”
對於趙玉真來說,他最煩惱的還是學費問題。進入大學成為學士需要相當大的一筆學費,全部靠大哥那點俸祿顯然並不現實,而且他的那些工資還要養家,也不夠全部付他的學費。
“我想去申請勵志會的獎學金。”
趙玉真不止一次的這樣想過,他想成為陛下的資助生。而“勵志會”,正是皇帝陛下創辦的資助寒門學生的基金會,每年會在全國範圍內資助寒門學生,每年有都數千學子在皇帝的資助下進入書院就讀,按縣府分配名額。這也意味著他“中獎”的機會很大。
應該會有機會吧!
趙玉真也就是這麼尋思著。不過更重要的問題透過書院的入學考試,才是一切的先決條件,他必須要埋頭苦學。畢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