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的命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3章 扶持,大明鐵骨,無語的命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同樣也很驚人,但相比於江南,北方卻仍然是先天不足。至於先前在集上發生的事情,已經被他選擇性的無視了。
姚勝的話聲落下的時候,孫葉臣則一旁說道。
“東家問的應該是松江的將來吧!”
朝著左右看到一眼,孫葉臣繼續說道。
“眼下,松江雖說織戶過萬,松江布已隱隱重現昨天興盛,可是就目前來說,其發展潛力有限,究其原因來說,應該……嗯……”
沉吟片刻,孫葉臣想到了之前在市集上碰到的事情。
“金融,雖然松江織布業發達,可是在這市集上,只見線布莊,而不見銀行,若是有銀行的話,那王家母女完全不至於淪落到這步田地……但是,銀行也不一定會貸款給她們,畢竟……”
“畢竟什麼?”
朱明忠反問道。
“畢竟,她們是欠線莊的銀子,銀行不可能拿銀子出來,讓她拆東強補西牆吧。”
“但是,銀行可以拿銀子出來,讓她們擴大生產。”
看著遠處的松江城,朱明忠緩聲說道。
“其實,像她們那樣擅長織布在鄉間,何止千百家,可往往卻只能侷限於家庭作坊,而不能擴大,究其原因,就是資本不足。”
在農村的莊戶家中,同樣也存在著分工,並不是每個人都擅長紡紗或者織布,也不是每個人都能紡出好紗,織出好布,或者能夠同時擁有紗車和織布機,所以往往是有人織,有人紡,在這種分工之中,有的人織出的布供不應求,有的人則只能自用或者在鄉下市集上售給鄉民。
“你們可記得《醒世恆言》裡,寫到的在蘇州盛澤鎮上,有個小戶人家施復夫婦兩口。他們有一張織機,養幾筐蠶,繅絲織綢,生活過得還可以。他們織的綢,光彩潤澤,在市場上,人們爭相加價購買,施復夫婦賺了許多銀子。幾年之後,他們增買了三四張織機;不到十年,積累了幾千金,又買了兩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張織機,僱人織綢。施復夫婦用十年終於發展成機戶,可是這樣的十年之中,又有多少織戶,雖然技術好,但因為種種原因陷入破產的境地,就像方才那對母女一樣。”
反問之餘,朱明忠又自問自答道。
““機戶出資,機工出力”機戶擁有大量資金和幾臺至幾十臺織機,開設“機房”,僱傭幾個至幾十個工人,進行生產。被僱傭的勞動者就是“機工”。他們計日向機戶領取工資,維持生活的同時,還會學習更好的織技,有許多鄉間的能工巧匠,就是在工場裡學習的,所以百姓樂意去工場作工,然後他們會像施復夫妻一樣,以一臺織機起家,然後再用十年的時間積累……”
看著越來越近的松江城,朱明忠突然把話峰一轉,然後說道。
“如果,能夠把十年的時間壓縮到了兩年、三年呢?如果他們可以向銀行申請貸款的話,藉助銀行的資本,實現工場的擴張呢?畢竟,很多時候技術就是資本!”
這正是朱明忠之所以來松江的原因,他希望瞭解松江這個依靠自身力量迅速復甦的城市,瞭解這裡的工場,瞭解這個時代的資本,而現在,他同樣也看到了另一個可能——把銀行與實業結合在一起。
在另一個時空中,如果沒有銀行的力量,工商實業又怎麼可能快速發展?而現在,大明的銀行業雖然初具規模,但是他們的還是沒能適應時代的變化,或許,他們透過向南洋的藩國貸款獲得頗豐,但是,對於銀行而言真正的市場又在那裡?
就是工商實業市場!
如果大明的銀行能夠主動的向小企業提供貸款,那麼大明有工場發展就會加速,而隨著工場的發展,各種機械製造也會隨之興盛起來,就像是另一個時空中,英國的發展迴圈,最終,所有的力量疊加在一起,形成了工業革命。造成了世界的變化。
只是,如何“推波助瀾”呢?
眉頭緊鎖朱明忠的心裡一個念頭在那裡翻騰著,如何推動那個“無形之手”的發展,然後用工業革命那隻“無形之手”去改變所有的一切。
提前一個多世紀發生的工業革命會給世界帶來什麼樣的變化,朱明忠並不清楚,但是他很清楚,會給大明帶來什麼樣的變化,那種變化是翻天覆地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