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的命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9章 西征,大明鐵骨,無語的命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爆破的方式奪取潼關,至少需要半個月,所以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備選方案,就是使用大口徑臼炮攻城,早在六年前,為攻取潼關,五軍都督府就下令兵工廠研究大口徑臼炮用於攻城,三年前,15寸臼炮研製成功,他可以在4裡外將兩百餘斤重的炮彈砸在城牆上,根據我們的計算,集中48門15寸臼炮,可以在三天內摧毀潼關城牆……”
“三天……”
抬起頭看著於樹傑,朱明忠反問道。
“既然這個時間更短,那為什麼沒有以這個辦法為首選。”
一個是半個月,一個是三天,兵貴神速,這是最起碼的道理。
“陛下,因為15寸臼炮太過於沉重,每門重量將近15噸重,而且現在那些臼炮又大都部署於海岸炮臺,調動48門臼炮至少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所以,五軍都督府更傾向於採用爆破作業。”
臨了,於樹傑又特意補充道。
“15寸臼炮是以海岸臼炮的名義研製的,所以在裝備後是以海岸炮臺為主,陸軍只配備有12門……”
看似的解釋,讓朱明忠的心裡頗為無奈的長嘆口氣,官僚主義是無處不在的,即便是在17世紀,也是不可避免的,明明立項的時候是為了攻城,可最後裝備卻給了海軍,甚至還被送到不需要它的炮臺上,至於需要它的陸軍卻無法得到數量充足的火炮。
即便是身為皇帝,即使是知道其中的種種問題,朱明忠也只能裝糊塗,只是略點下頭,然後說道。
“哦,那如果調動更多的10寸炮配合的話,可以在數量上加以彌補嗎?”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大明擁有數量足夠多的臼炮,儘管口徑不同,但是並不僅僅只有15寸,還有10寸等其它口徑的臼炮,這些火炮最初也是為了攻城研製的,當初在炮轟瀋陽的時候,儘管迫擊炮對於摧毀瀋陽城內的建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真正把瀋陽城內的敵虜抵抗意志炸的灰飛煙滅的,正是諸如十寸之類的重型臼炮。
可惜沒有真正的攻城炮啊!
想到另一個時空中,日軍在攻擊旅順時使用的280毫米海岸臼炮,那種線膛臼炮的威力極大,甚至能夠穿透幾尺厚的鋼筋混凝土,而且精度頗高,在這個時代,同樣的攻城,卻只能用炮彈“砸”城牆。
不過,這應該也是最後一座堅城了,一但撕開潼關,整個關中平原就像大明敞開,十幾萬西征大軍就可以長驅直入,沿著潼關一路殺向西安,然後繼續往西……
在隨著的幾個小時中,包括於樹傑在內的將軍們。不斷的講解著西征的具體細節,而朱明忠會不時的提出一些問題,也就是其中一些細節上的問題,看起來似乎都很簡單,但是也是極為重要。
而都督府給予回答讓朱明忠也頗為滿意,畢竟,這是用了差不多七年時間一點點的完善的作戰計劃,為了完成這個計劃在過去的六年中,數以百計軍正在陝西收集著軍事情報,而那些年青的參謀更是以個人身份進入陝西進行參謀旅行,實地考察各地的環境,為西征作著準備。
這是大明有史以為準備的最充分的一次戰鬥,而這種充分並不僅僅只是情報上,同樣也包括人員以及物資。
“……在第一批次部隊奪取西安後,第二批次部隊同樣也是7萬人,會依次進入潼關,並在其奪取西安時,接替主攻任務,第一批次部隊負責後衛,並進行休整,同時,在河南的預備隊,會在第二批次部隊離開西安時,進攻陝西,接替第一批部隊,如此反覆類推,每一批部隊都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整,從而避免因為官兵疲憊不堪導致戰鬥力下降……”
因為這個時代的作戰,完全依賴人力畜力,所以必須要保證部隊能夠得到充分的休整,這也是為什麼儘管表面上西征投入了多達27萬大軍——幾乎集中全國三分之二的部隊,但實際上,用於進攻的部隊只有7-8萬人的原因。
隨後在後勤保障問題上又進行了一番講解之後,雙眼盯視著沙盤,朱明忠沉吟片刻然後問道。
“進攻的時間定在什麼時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