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的命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6章 態度,大明鐵骨,無語的命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其實,對於興乾五年的大明來說,印度斯坦無論發生什麼,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不僅僅是因為國人對於“印度斯坦”的“無知”,而是因為,那裡距離大明實在太過遙遠,除了知道唐僧取經的地方之外,恐怕對那就再也沒有其它的興趣了。
甚至即便是對於朱明忠本人而言,發生在“印度斯坦”的事情,頂多也就是帝國事物中的一個插曲,不值一提的插曲。
“……吳三桂如何在印度如何興風作浪,就現階段來說,都是有利於大明的,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混亂的印度,而不是一個統一的印度。”
一個統一的印度並不符合大明的利益!
“不僅僅是因為,印度是與大明相鄰的大國,一個統一的印度可能會給大明帶來威脅,更重要的原因是,一個分裂的印度,勢必將有益於我們在印度的謀略。”
為什麼在另一個時空中英國人成立的動印度公司能統治著整個印度,原因當然有很多,最主要的當然還是當時印度太分散,權力不集中,各個分裂的小國各懷鬼胎,才讓英國人有機可乘。
“一個四分五裂的印度,必將會出現許多國家,他們都有著自己內部的矛盾,要麼爭奪王位,要麼是爭奪權勢,這就會給我們未來在印度的謀略提供了大量機會。不用說這些印度的王公肯定也不團結,在內鬥時勢必還會想著藉助我們的力量來鞏固自己的實力,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順水推舟,打著幫助他們的名義去達成自己的目的,而在這個過程中,就能把印度進一步分裂,然後再慢慢的收拾他們。”
“陛下英明。”
顧炎武只是隨意的拍了個馬屁,對於身為大明首輔的他來說,印度委實太過遙遠了,那裡無論發生什麼,於大明都沒有任何影響。
當然更重要的是自信,他相信,如果那裡有風吹草動,大明的艦隊以及平南軍——以漢軍為官,土兵為主的平南軍,隨時可以討伐印度,大明甚至都不需要支付軍費,憑藉討伐後繳獲和分賞,就可以維持戰爭開支。
相比於印度,南洋無疑更為重要一些,畢竟南洋直接關係到將來大明的宗室分封,只要宗室分封不斷,那麼宗室非但不可能成為大明的累贅,而且還會為大明解決很多問題。想到南洋,顧炎武自然想到了剛剛接到的電報。
“陛下,上個月,秦國希望能夠從平南再僱傭5000平南軍,以用於防備馬打藍的進攻,現在他們與馬打藍的關係極其緊張,所以內閣已經同意了秦王的請求。”
在提及此事時,顧炎武特意看了一眼陛下,儘管對於分封諸夏,表明面上大明不派遣官員,不插手其國政,可是並不意味倖存大明會不聞不問,畢竟,那些國主都是大明的宗室。
“平南軍……”
沉吟片刻,朱明忠略點下頭,然後說道。
“平南軍是當年徵緬時,為了西南戰局,迫不得已建立,以南夷為兵,漢兵為官,他們後來雖說大都歸化為漢,可是緬甸……”
話聲略微一頓,朱明忠的眉頭微鎖。
“緬甸的將來到底是分封或是設立行省,都在兩可之間,以平南軍抽其丁壯為兵,然後調發諸夏為用,雖然是朝廷制定的策略,也是平南兵歸化的條件,可是要控制比例,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去年年底,秦國就已經僱傭了4000平南兵,再加上這2000,可就是6000人了,秦國的漢兵才多少?不過區區一萬兩千人,這個比例是危險的,或許他們已經歸屬華夏,可是僅僅只是漢名、漢姓,又有何用?他們骨子裡,現在還是蠻夷,別忘了侯景之亂!”
提及“侯景之亂”朱明忠的眉頭微微一挑。
“侯景本為東魏叛將,被梁武帝蕭衍收留,又因對梁朝與東魏通好不滿,遂於以清君側之名在壽陽起兵叛亂,後攻佔建康,把梁武帝活活餓死,從而掌控了梁朝軍政大權。看似似有前因,可以朕看來,侯景之亂實是因為其身為羯人,形成禽獸,心懷異心,不知恩義所至。侯景之亂給三吳地區帶來了難以想象的災難,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我漢人文明幾乎慘為其屠戮而就此成為絕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用不容質疑的語氣說出這句話後,朱明忠的眉頭頭微蹙,然後長嘆道。
“令諸蠻歸屬華夏固然是我等之宏願,亦是我華夏之責任,可是,無論什麼都,都不能忘本,這教化諸蠻又豈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什麼事情總是需要一個過程,至於平南軍……”
平南軍,在大明是一個另類的存在,當年徵發土司土兵為兵,是為了牽制西南清軍,可是興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