厙建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96章 市長蒞臨紅廟湖,第五任縣委書記,厙建玉,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年紀有多大?按公元紀年是多少年?按大唐紀年是多少年?”盧市長問。
“你這麼考我,我哪知道呢?”馬縣長說。
“我問的這三個問題誰知道?”盧市長大聲問。
一幫人望著盧市長,都不吱聲。不知道是真的不知道,還是裝作不知道。
“我知道一個。”常務副縣長錢一兵說。
“你知道哪一個?”盧市長問。
“我知道杜甫是多少歲寫的?”錢縣長說。
“你說說看。”盧市長說。
“24歲寫的,這是杜甫流傳下來的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詩。”錢縣長說。
“對,的確是24歲寫的,也是年代最早的。還有兩個問題,誰知道?”盧市長又大聲問。
還是沒人吱聲。
“那我就點將了。”盧市長說。
“桂部長,桂學平,你是縣委宣傳部部長,你知不知道?”盧市長問。
“不好意思,這首詩我知道。但按公元紀年是多少年寫的,按大唐紀年是多少年寫的,您問得太刁鑽,我的確不知道。”桂部長說。
“王主任,王庭,你是縣委辦公室主任,你知不知道?”盧市長問。
“對不起,我不知道。”王主任老老實實地說。
“丁局長,你是市水務局局長,你知不知道?”
“不知道?”丁局長說。
“曹荃,你是市環保局局長,你知不知道?”
“對不起市長,您要我背誦沒問題。您這麼問問題,我的確答不上來。”曹局長說。
“向教授,您是大學教授,您應該知道吧?”盧市長問。
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水治理專家向東方說:“什麼事,都要講究術業有專攻啊。我又不是文科類的教授,我怎麼會知道呢?你這是對牛彈琴,牛頭不對馬嘴啊。”
我們放聲大笑起來。
“常小剛,常書記,你是縣委書記,馬縣長說你的古詩文功底深厚,你知不知道?”盧市長問。
“知道啊。”我回答說。
“知道怎麼不說?你想出大家的洋相啊?”盧市長說。
我說:“在這裡,在我們紅廟鄉最高峰的山頂上,您是老師,我是學生,您沒點我,我怎麼敢說呢?”
“就按你說的,我是老師,你是學生,那你也可以舉手發言啊。”盧市長說。
“我不是生性靦腆,不好意思舉手嗎?再說了,您也沒要求舉手發言啊。”我說。
“那我現在點你了,你說吧。”盧市長說。
“公元736年,大唐開元二十四年。”我說。
“你說的對。說老實話,這個年份我都記不住,你是怎麼記住的呢?”盧市長問。
我說:“我記得我們是在上小學的時候,學到的這首詩。當時,教我們的語文老師說,人家杜甫在24歲的時候,就寫出了這麼流傳千古的詩,我希望你們在24歲的時候,能寫出比杜甫更好的詩來。”
我說:“我當時就把公元紀年和大唐紀年記下來了,以後每讀到這首詩的時候,又復記了一次。所以,到現在我還記得。”
“那我問你,你已經三十而立了,你寫的詩能超過杜甫嗎?”盧市長問。
“不能。”我回答說,我感到盧市長問問題的角度很刁鑽。
“那你的同學有超過杜甫的嗎?”
“沒有。”
“這麼說,你和你的同學們都辜負了老師的殷切希望?”盧市長說。
我說:“我的市長啊,您不能這樣問我啊。自大唐以來,或者我們把大唐以前的都算上,照我看來,也沒有一個人超過杜甫啊。不過,至少有三個人可以與杜甫並駕齊驅。”
“你說說,是哪三個人呢?”盧市長問。
“大唐以前的一個,大唐時期的一個,大唐以後的一個。”我說。
“看來,你還有些學習心得啊。說說看,是哪三個人?讓我們大家評價一下,看我們心裡服不服?”盧市長說。
我說:“大唐以前的,就是戰國時楚國詩人屈原。大唐時期的,就是大唐詩人李白。大唐以後的,就是來自湖南韶山的**,我們的**。”
“這是常小剛的一家之言,大家有什麼看法,都可以提出來。”盧市長說。
我們站在山頂上,紛紛議論開來。議論的結果是,與杜甫並駕齊驅的不止三個,至少要加上宋朝的蘇軾,就是大名鼎鼎的蘇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