厙建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36章 德國人的懺悔,第五任縣委書記,厙建玉,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政府』給每人提供100馬克。那一天有200萬東德人走進西德,他們看見了超市貨架上玲琅滿目的生活用品,同時也看到了西德人的幸福生活。

於是,在***年11月9日,數十萬民眾一起走向柏林牆,親手推倒了這堵割斷了民族血脈親情,橫在兩種制度體制分界線上的柏林牆。東西兩德最終統一。

柏林牆的倒塌,無疑給世界作出了表率。但願朝鮮半島三八線、貝爾法斯特停火線、臺灣海峽、巴格達圍牆、塞普勒斯隔離牆等等,這些有形和無形的牆也能早一天開啟隔閡,通向更加美好的世界。

我知道,朝鮮半島的三八線,還有臺灣海峽這些有形、無形的牆依然存在著。只有德國人推倒堵在民族心坎上的厚牆,開啟了幾十年的隔閡。這一次,德國人又以柏林猶太人紀念碑,為全世界做出了榜樣,對全世界坦誠相見。

阻礙人類彼此交往的屏障,大體分自然的、人為的和心理的三種。從古到今,呈築高牆者,無外乎有三個基本目的:護衛、劃界、隔離。

江河湖海,高山峻崎,這些均屬於自然屏障,都是神功天斧之作,自不必說。它們對人類並無敬意,更無厚此薄彼之分。倒是人類在利用它們為自己服務:要麼憑藉天險禦敵,保家劃界隔離,更麼透過因地制宜將天塹變通途。

在中華民族的一體化程序中,有兩個最重要的屏障,一個是人為的萬里長城,一個是天然的臺灣海峽。我們中國人一直以長城這座宏偉的建築為驕傲,但它卻是人類歷史上最早最久遠的“隔離牆”,它的作用就是抵禦“外族”的入侵。

但長城再高再長,也無法最終禁錮中華民族的發展,現今的神州大家庭,早就跨越了這道人為的屏障,各民族之間也早已代代融通。同時,長城也並未能阻止“外族”的侵略。當年成吉思汗的大軍,曾橫掃長城內的中原大地。

努爾哈赤的後代也曾五次經長城入塞,直『逼』明朝直隸、山東等地區,最後在明將吳三桂的內應下,從長城山海關入主中原。倭寇也曾把長城踩在腳下,並一度佔據了大半個中國。這真是,萬里長城永不倒,百年朝代如煙消。

中國統一大業之所以至今未果,其真正的原因,應該不是波濤洶湧的臺海。天然的屏障之所以成為阻力,歸根結底還是政黨和集團的狹隘以及人心的不和。人心的障礙是最根本和最難逾越的。

說到心理屏障,會讓我想起高牆隔離產生的心理效應,也就是錢鍾書先生所表達的“圍城現象”,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跑進去。在“柏林牆”這個回題上,雖說其它博弈因素起著很大的作用,但是,“城內人”受『惑』於“城外景『色』”而形成的心理失衡,最終成為東德乃至東歐和蘇聯人“突困出城”的最大動力。

隔離越嚴密,高牆越難逾,人們對外面的風景就會越嚮往,雖然這種嚮往有時會被失望的現實敲碎,但憧憬這個心理過程,本身就會煥發出很強的行動力,這是人『性』使然。“柏

林牆”的推倒,正是這個“行動力”的發力所致。

在柏林馬恩廣場不遠處,我看到一座蘇聯解放柏林紀念碑,依然聳立著。因為德國人懂得尊重歷史,認為歷史雖然可以簡單地從視野中抹去,但抹去歷史記憶的方式,只會給後人留下盲區。透過這一座蘇聯解放紀念碑,我又看到德國人『性』格的另一面,那就是理『性』沉穩,尊重事實。

“說實話,從巴黎、羅馬一路走到柏林,柏林看上去沒有巴黎的繁華與浪漫,柏林姑娘沒有法國女孩穿戴時尚,柏林也沒有羅馬古老與輝煌,柏林帥哥也不像義大利小子激情四『射』。”喻顏說。

“但是,柏林這座城市總是大氣中蘊含低調。我覺得低調的柏林不適合爭奇鬥豔,遊客不宜走馬觀花。柏林就像一卷厚重的史書,只能細細地品讀。”喻顏說。

“我在柏林生活多年,從總體來說,我眼中的德國人親切而高大,他們嚴謹準時、誠懇坦『蕩』、勤奮踏實。記得馬丁·路德這樣說德國人,‘即使我知道整個世界明天就要毀滅,我今天依然要種下我的這一顆葡萄樹’。”喻顏說。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論散兵與暗黑本丸的適配性[綜原神]

夢裡挑燈萬更

我的完美校花女神

喬峰大俠

食至名歸

高樓望月

全球降臨:克蘇魯的地窟遊戲

絨毛怪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