厙建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0章 為什麼常含淚水,第五任縣委書記,厙建玉,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正文:第130章 為什麼常含淚水 看了一些文章和材料,感覺有些疲倦,就站起來伸了伸懶腰,重新回到椅子上,隨手翻看手機,點開微信,峽光中學英語教師應姍紅給我發來了一首詩,是曾經廣為流傳的已故著名詩人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全文如下: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我在微信裡問:“發詩幹什麼?”
“您讀過這首詩嗎?”應老師問。
“當然讀過。”
“會背嗎?”
“當然會。”
“會朗誦嗎?”
“當然會。”
“那您朗誦我聽聽。”應老師說。
“別煩我。”
“我沒煩您啊,我哪敢煩您啊?”
“你怎麼也知道這首詩啊?”我問。
“您以為就您讀過啊?”
“我是說,像你這個年齡的人,不怎麼喜歡讀詩。尤其是艾青這類詩人的詩,你是怎麼知道這首詩的?怎麼想到要發給我?”
“這首詩我很早就知道,就讀過,就背誦過。至於怎麼想到發給您,是因為您自己啊。”
“因為我?”
“當然。”應老師肯定地回答。
“我記得,艾青寫這首詩的時候,是1938年。那個時候,我爺爺還是個小孩,你爺爺說不定還沒出生呢,怎麼與我有關呢?”
“我說與您有關就與您有關。”
“你再這麼任性,我就關閉微信了。”
“您別關微信,先看看影片。”
應老師發過來了一段影片,影片上出現了那條河流,出現了差一點就吞沒了應老師和我生命的河流,隨後是我站在橋上,背對手機顯示屏面對敲鑼打鼓歡迎我的村民的鏡頭,再就是我轉過身,手扶大橋欄杆,面對河流,無語淚流的畫面。最後,畫面被放大,我無語流淚的畫面定格在手機螢幕上。
“您在看嗎?”應老師問。
“在看啊。”
“您是用手機看還是用電腦看啊?”
“手機啊。”
“改用電腦看啊。”
“怎麼改?”我問。
“您這麼大個書記,怎麼連這點小事都不會啊?”
“不用你教。”
我有些賭氣地在電腦上輸入“如何在電腦上登陸微信”幾個字,按照網上提示的方法,登陸網頁版微信,然後用手機微信掃描網頁中的二維碼,掃描完成後,手機提示我是否確認登陸微信網頁版,我點選確認,立即就OK了。
“你把剛才的影片再發一下,我可以在電腦上看了。”我說。
“算您聰明。”應老師又把影片發了過來。
我重新看了一下,感覺在電腦上看,比在手機上看,要舒服多了。
“您再看。”應老師發來了新的影片。
影片是我站在橋邊高坡上,應村民的要求,講的話。
我說:“我們眼前的這座橋,不是我建的,您們不應該感謝我。這座橋是市委、市政府建的,市委、市政府知道您們行路難,過河難,生活難,先特地修了這座橋,解決您們的過河難。以後,市委、市政府會督促我們縣委、縣政府,領導我們縣委、縣政府,逐步解決您們的行路難,上學難,看病難,生活難。我希望和您們一道,共同走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康莊大道上!”
隨後,我無語淚流的畫面充滿了整個電腦顯示屏。
“這是什麼意思?”我問。
“可不可以這樣說?為什麼您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您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我不知道。”我說。
應老師又發來一段影片。
這是紅廟鄉一號礦場的。
影片顯示,一邊是好端端的青山,另一邊不規則地被炸的三個地方,露出了慘白的、痛苦的面容。礦工們沒有任何防護,全身蓬頭垢面,連眼睛上都是灰塵。礦工們木然地、無精打采地望著我們,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