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
閃啊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3部分,知識分子與人民幣時代,閃啊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面,除定量供應(配給)的糧油外,其他食品價格提高;副食品(蔬菜等)價格提高;鐵路運價提高了;國家用於每年價格補貼的錢達到300多億元人民幣,不得不增大鈔票的發行量。
到1988年,經濟學界公認:我國已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破壞了正常的經濟秩序、供求關係和價格比例;助長了物價、工資的輪番上漲,和各種投機倒把行為,從而阻礙了生產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國民經濟必須治理整頓。(參看《中國物價五十年》第697—699頁)
當時由價格制度改革——指令性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引起的物價適度上調,這是合理的;但是,由經濟過熱、投資和消費膨脹引發貨幣大幅度增量發行和物價迅猛上漲,那卻是反常的、不合理的。
必須辯明經濟生活的真相(2)
1988年,我國日用品物價實際上漲,1989 年繼續上漲 ;但透過國家對於經濟過熱狀況的整頓、調控,在1990年前後物價短暫地一度平穩。
反常的搶購風潮和擺闊風尚
物價飛漲直接導致搶購風潮甚囂塵上。老百姓對於有關漲價的訊息特別敏感,一有風吹草動,便傾巢而出,盲目搶購。
1988年5月間,中央規定統一放開四種副食品價格的檔案送達各單位領導辦公室之前,訊息早已洩露出去。尚未正式公佈前,
人民群眾流傳著某種不祥的預測,漲價——搶購之風進入高潮。北京、廣州、上海的形勢還不算混亂,但武漢、南京、長沙等地,有些儲蓄所幾天之內就不得不關門暫停取款。
各地中國人民銀行的儲戶們爭相提取人民幣現款,已使銀庫幾乎告罄。1988年春夏之交,全國各地普遍發生了搶購風潮,搶購的商品主要是日常生活必需品,如糧食、食油、調味品、洗衣粉、肥皂、棉布、毛巾、牙刷牙膏、毛線等。這反映出中國的老百姓對於漲價的驚恐程度:害怕物價上漲威脅到自己的基本生活。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