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玩樂器的70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4章 引力波,三體任務拯救章北海,愛玩樂器的70後,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以星艦地球目前的條件,生產專業級別的天文望遠鏡,顯然是不可能的。 這需要非常專業的裝置,還有人員,光是伺服系統的精度,就不是一般人能搞定的。 唯一的辦法就是,充分發揮星艦上,人的主觀能動性。 小口徑的望遠鏡,充分發揮視場大,調節靈活的特點,用於尋找所有可疑的目標。 等發現了疑似目標,再調動大望遠鏡,進行觀測。 整個星艦地球的天文學家,如同打雞血般,連續幹了半年,連一塊大點的隕石都沒發現。 這也不能怪那些天文學家,這裡相對來說還是太空曠了。 太陽的光芒完全照不到這裡,遠離已知的大行星,想透過凌日現象,或者是行星軌道的引力波動,來發現新的行星,幾乎是不可能的。 那些想象中的小行星,如同暗夜中 ,自由飛翔的蝙蝠,你知道它們應該就在不遠處,可惜完全看不到。 想要找到它們,首先要先照亮它們,可惜以人類目前的技術,想要照亮它們,必須先找到它們。 這如同邏輯死迴圈的規律,讓星艦地球上科學們,一籌莫展。 以前人們總是把,科學技術的原地踏步,推到智子封鎖頭上,現在發覺就算沒有智子,一樣是很難突破。 開始有天文學家放棄觀測,把有限的精力放到了其他的研究上。 比如說關於宇宙的起源,這種純理論的研究中,不用再把望遠鏡盯著眼前,這幾十個天文單位,開始觀測更遙遠的地方。 試圖從遙遠的宇宙空間中,發現更多的真理。 不過也有人堅持了下來。 張斌就是其中的一個,他是那種非常踏實的學者。 他的大氣物理所前同事,曾經給他這樣的評價:“如果房間裡掉了一顆綠豆,張斌肯定會把房間的地板,全部打上方格,標上編號,然後一個接一個的找。” 他也是一個公元人,因病冬眠,以前並不是研究天文的,而是大氣物理專業。 疾病治好後,被派遣到亞洲艦隊,準備登陸木星的衛星,研究上面的大氣現象,為人類更大規模的移民太空,還有行星生命起源,搞先期的研究。 稀裡糊塗就跟著藍色空間號,到了奧爾特星雲,雖然這裡的名字裡有云,可那跟大氣層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張斌是那種閒不住的人,而且他的研究,多少還跟天文沾點邊,都是宏觀尺度上東西。 於是改行客串起了天文學家。 張斌屬於那種受過嚴格科學訓練的,老派知識分子,研究的基本功非常紮實,也耐得住寂寞。 特別是數學方面的基本功,特別紮實。 他設計了一套觀測方案,把觀測點選擇在五個天文單位之外,向那個位置發射了兩顆,相距一個天文單位的衛星,然後每天記錄衛星的位移資料。 這一套觀測方式,讓那些天文專業人士嗤之以鼻,望遠鏡都沒有,還想幹天文! 讓人沒想到的是,當其他人都開始嚮往詩和遠方時,張斌的研究,卻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兩顆衛星衛星檢測到了極微弱的位移資料。 波動的位移資料,是一前一後出現在兩顆衛星上的,時間正好等於光從一顆衛星,傳播到另一顆衛星的時間。 這意味著有一個引力源,正處於兩顆衛星連線的某處,而且距離應該不會太遠。 這個區域的引力源,只能是某顆未知的小行星。 它發出的引力波,以光速傳播,先後擾動了兩顆衛星,被忠實的記錄下來。 當然不排除,更遙遠天體的引力變化,引起的資料變化。 人類第一次發現引力波,就是透過一個確定的雙恆星系統。 兩顆恆星互相繞著對方轉的時候,不斷的發射著週期性的電磁脈衝,人類也是因為檢測到電磁脈衝,才發現的這個雙星系統。 這兩顆恆星,互相圍繞著轉動時,會引起週期性的引力變化,給相距遙遠的兩顆衛星,造成了微小位移變化。 而這種位移變化是有先後順序的,雖然只差了零點幾秒,仍然讓人類證實了引力波的存在。 張斌尋找小行星的方案,可以說是這個方案的翻版,只是到了比當初實驗環境,更為理想的太空區域。 在這裡其他的干擾因素,都降到了最低,光壓,大氣逃逸分子,其他大天體的軌道變化,等影響衛星位移的因素,比地球同步軌道上,不知道理想了多少。 找到了小行星的大致範圍,剩下的事情就好辦了。 張斌充分發揮,畫格子找綠豆的精神,很快就找到了目標。 在望遠鏡的視野裡,目標只是一團模糊的黑影,根本就沒有任何細節。 完全看不出來是什麼元素構成的,在這個區域內,充斥著大量的原始彗星,主要成分是冰,對星艦地球的用處並不大。 按照估算出基本的尺寸,也基本印證了彗星的可能性很大。 不能探明目標,當然也不能冒然發射探測器,無人探測器基本上都是一次性的,用一個就少一個。 星艦地球上的資源,雖然比以前管的要寬鬆點兒,但還是有嚴格限制的。 關鍵時刻,看似老派木訥的張斌,又想出來一個絕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