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天鵝的蛤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十三章 臺海大戰,晚清之開著戰艦去穿越,仰望天鵝的蛤蟆,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幾次的華清戰爭,大部分時候,崖山人都是防守一方,這對於高傲的崖山人來說,幾乎是不可忍受。光捱打不還手不是崖山人的風格,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才是正道。

臺灣,地處大陸柔軟的腹部。只要是稍有海權認識的人,就不可能放任臺灣掌握在敵人之手。當然,驕橫自大而又眼光狹隘的滿清統治者除外。比如被滿清譽為千古一帝的所謂“聖祖”的康熙大帝,在平定臺灣之後,竟然想要盡遷臺民至內地,然後廢棄臺灣。

臺灣在清朝時期多次升格,1727年升格為福建分巡臺灣道,此官職與前身臺廈道最大不同是臺廈道道署設於廈門,升格之後的臺灣道則直接設署於臺灣台南,也派官員實地赴任。從1761年開始由余文儀擔任臺灣道道臺,葉向德作為臺灣總兵歸其節制。

臺灣島上,以臺南市歷史最為悠久。

當初,荷蘭人佔領臺南,於大員港建立奧倫治城,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明朝將領鄭成功佔領臺灣,將臺南赤崁地區改為東都明京,並設立一府二縣;府名為“承天府”(即今赤崁城)。鄭成功死後,其子鄭經繼位,把東都明京改為“東寧”。清代,清政府在臺南設臺灣府,為全臺首府。

臺南市河流縱橫,有八掌溪(與嘉義縣之界河)、急水溪、曾文溪、鹽水溪、二仁溪(與高雄市之界河)。其中曾文溪為臺灣第4長河,橫貫臺南市,位於臺灣西南部的嘉南平原,西臨臺灣海峽、東依阿里山山脈、北接嘉義縣、南與高雄市接壤,是臺灣重要農業及蔗糖產區。

1767年3月,新華夏海軍正式出動,搭載艦船南下的,除了受訓一年半的前明遺民一千三百多人,包括一千二百多軍人,與不到六十人行政人員以外,還有新華夏國防軍500人,另外還要在遠東混合海外軍團的500人。比較北美來人,海外軍團的戰士就算得上經驗豐富的老戰士了。他們在永明城接受補給後,就馬不停蹄的直奔臺灣的臺南而去。

清軍在臺南只有3000不到綠營,不僅武備鬆弛,還因為俸祿微薄,許多還要多方經營以維持生計,戰鬥力可想而知。

華夏海軍從鹽水溪直接插入臺南市區,炮轟臺南城牆。

不久,城破,以海外軍團為先導,幾乎沒費什麼力氣就攻下臺南,余文儀被俘。葉向德率領殘兵逃竄至嘉義,華夏人繼續追擊,再戰再敗。然後就是如同獵狗趕兔子,一路從臺灣西南追到西北的臺北,葉向德自殺,剩餘的1200多名殘兵投降。事實上,華夏人從未將臺灣的軍事實力看在眼裡,所擔心的無非就是如何安撫民心。

1767年4月16日,延平王祠內,按照宋丹丹的說法,是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只是缺少人山人海。前明遺民代表王秋,以及新華夏外交部長林航等人拜謁郡王祠。

只是,有些尷尬的是,普通漢人還是圍觀看把戲的心思來看著表面上聲勢浩大的外來者的表演。他們最感興趣的是,郡王祠內那震耳欲聾的大廣播,聲音之大,前所未見,如同仙樂。更有甚者,是即使在夜晚,郡王祠依然亮如白晝。他們就如同好奇的貓,只是遠遠旁觀,絕不靠近。

事實上,清廷對於臺灣人算不上友好。自從剷除了鄭氏家族,統一了臺灣,清廷將大多數的鄭氏及鄭氏部將直系遷徙到了大陸,然後對於明鄭時期的臺灣人就執行了懲罰性的稅收政策,讓臺灣老百姓苦不堪言,這也是1786年十一月,臺灣彰化地區天地會首領林爽文率領千餘人起義,然後隊伍得以迅速擴大,成為臺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起義的原因。

鄭成功的後代並沒有全部遷到大陸,有一支在臺中縣,聽聞明朝後裔拜謁鄭成功,自己是鄭成功的後裔,即使想要低調也不能夠,畢竟那是自己的祖宗,如果別人拜祭了而自己去人不參與,那他們還敢承認自己姓鄭嗎?接著,鄭成功的部將比如陳永華、林鳳、楊朝棟等人後裔也紛紛前來。

這才緩解了這些外來者的尷尬,讓拜祭活動得以繼續。

這些人雖然也拜祭了鄭成功,也感激了這些外來者。然而,他們對於清廷的殘暴記憶猶新,不敢答應王秋等人的邀請,共同反抗滿清。

王秋有些無奈,人心不古啊。不過,林航倒是想得開,在沒有見到這些外來者的實力之前,這些臺灣人是不可能參與反清活動的。林航深知,只要有戰勝清軍的實力,就不用擔心這些對滿清心懷不軌者不跟隨。

臺灣大張旗鼓的舉起大明旗幟,這可比當初新華夏在外東北那個犄角旮旯的地方舉起反旗造成的影響大多了。滿清即使想當鴕鳥也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據說我爹是皇帝

時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