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林則徐的困惑
仰望天鵝的蛤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一十四章 林則徐的困惑,晚清之開著戰艦去穿越,仰望天鵝的蛤蟆,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林則徐都是其中的佼佼者,然而,越是從政時間越長,對於未來反而越迷茫。
林則徐最大的困惑有兩點,一是大明立國四十餘年,為什麼還不能培養出自己需要的人才,更重要的是,雖然大家都明白,新華夏提倡的新學比如理工科人才在大明稀缺,各個無論從收入還是地位上講,都是一是俊傑,但是大明的讀書人卻依然不屑一顧,死抱著過時的八股不放。
另外一點,傳統士大夫一直告誡君王,“國雖大,好戰必亡”,這也是歷史上證明了的顛真不破的真理。然而,新華夏,一個典型的小國,一路行來,幾乎每時每刻都伴隨著戰爭,卻是越戰越強,越戰越富。若說越戰越強,傳統的讀書人還可以理解,畢竟,戰鬥力強大的朝代,往往也是強國,比如漢武帝時期,唐太宗時期。但是,往往隨著戰爭的持續,消耗了大量的社會財富,導致社會的整體貧困。大明也同樣如此,原本只據有江南,也算得上是富裕之國,但是在統一了中原與東北以後,賦稅不僅沒有增加多少,反而因為要將大量的資源傾斜到新佔區,導致朝廷的財政盈餘越來越少,最近更是經常性赤字。
然而,新華夏雖然幾乎是無日不戰,富裕程度,卻是舉世公認的世界第一。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是大明一些開明士紳最想知道答案的問題。
這一次,大明即將再次選拔一批官員前往新華夏進修深造一年,這一次終於輪到林則徐,讓一向沉穩的林則徐幾乎歡呼雀躍。
大明來到新華夏實習的官員,一般都是分配到對應的部門,像林則徐就被分配到新華夏的財政部學習。這些學習的大明官員基本上都是跟著一些主管進行觀摩學習。
林則徐很幸運的跟著財政部的預算司司長,二代崖山人司純為學習。
司純為面對林則徐並沒有太多感觸,畢竟他不是一代崖山人。
這時候司純為正在做預算,並算不上什麼機密,也就讓林則徐參與了。林則徐一看到上面的數字,驚訝的眼睛溜圓。新華夏的人口,林則徐可是很清楚,不過670萬左右,可是財政收入竟然達到了30億華元,佔GDP的2成略大。
林則徐就在大明戶部工作,可是知道大明的財政收入。在將個地方的賦稅分流過後,進入國庫的甚至比不上滿清最強盛的乾隆時期,只有4200萬兩白銀,相當於10億華元。但是,大明的GDP卻是新華夏的2倍左右,這就是工業國與農業國的差距。在橫向比較,此時美國的GDP大約7.3億美元,相當於116億華元,英國則是大約350億華元,與大明GDP相當。
所以,新華夏以大明百分之二的人口,卻創造了3倍的財政收入,怎麼不讓林則徐大驚失色?
林則徐十分驚異的向司純為請教,“貴國人口不足我大明百之二三,緣何竟有如此大的稅賦?”
司純為顯然不是見到的第一個大明官員有此疑問,優越感油然而生,“林大人是認為我們新華夏橫徵暴斂?”
“不敢不敢,新華夏一向是我大明人欣慕之國,國富民強,怎會橫徵暴斂?”林則徐趕緊辯解一番。
司純為說道,“我就舉一個例子啊。假設一個人有一百塊,另一個人只有10塊錢,這10塊錢只夠吃喝。那麼,林大人覺得,是從有一百塊錢拿的人身上徵收30塊錢容易,還是從10塊錢的人身上徵收一塊錢容易?”
林則徐沉吟,“從徵收比例上看,似乎富人徵收的比例更高。然而,富人雖然被徵收的更多,但是剩下的更多,足以過上富足的生活。對於窮人來說,十塊錢卻是自己的養命錢,少一分就會捱餓,自然是富人的三十元更好徵收,且符合道義。”
司純為撫掌讚歎,“林大人所言不差。我們新華夏雖然徵收的賦稅重,但我們徵收賦稅的目的就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就比如,我們的賦稅,可以用於修築公路,農田水利,這些對於提高生產都有相當大的促進作用。這些設施幫助人民更加富裕,從容提供了更多的稅收,這才是良性迴圈啊。”
林則徐聞言十分佩服,對著司純為深深的鞠了一躬“謝謝司長的教誨,則徐感激不盡。”接著又繼續詢問道,“司長閣下,鄙人還有一個困惑,在心中纏繞多年,請務必指教!”再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