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天鵝的蛤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四十九章 大明進軍伊犁,晚清之開著戰艦去穿越,仰望天鵝的蛤蟆,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陸軍的戰爭準備顯然要快於海軍,尤其是對伊犁早有野心的大明。

其實,大明遠不像世人想的那麼保守。伊犁地區雖然是乾隆打下來的,但是,伊犁地區也不是世人想的那樣,全是沙漠戈壁,同樣有富庶肥沃之地。

伊犁河谷位於乾隆設定的伊犁將軍區西北角,河谷北、東、南三面環山,構成“三山夾兩谷”的地貌輪廓,擋住了冷冽的西伯利亞寒流,並透過山峰的積雪融水灌溉了山下的土地,素有“西域溼島”、“塞外江南”之美稱,是中國西部最富饒的土地之一。

沙俄原在在此有近十萬駐軍。只是由於歐戰爆發,國內兵力緊張,而此地駐軍又大多是精銳之師,不得已從中抽掉了四萬精兵回國,導致此地雖有五六萬兵力,但是僅僅是伊犁西北角,也是近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根本不是這麼點兵力所能防護的了的。

反觀大明,卻在迪化(後世的烏魯木齊)東面的哈密地區早就囤積了十三

萬大軍。甚至,在沙俄將兵力回撥的同時,大明卻在向哈密地區悄悄的增兵,兵力已接近二十萬。大明其實早就有圖謀伊犁河谷的野心,新華夏以為大明無心它顧,為了促成大明西進,還給予了不少的資金補助,算是做了一個冤大頭了。

1832年8月,大明十五萬大軍兵出哈密,以雷霆萬鈞之勢直奔西面的迪化。

迪化是沙俄掌控伊犁地區最重要的兩個據點之一,另一個在後世的伊犁自治區,被命名為哈薩。作為伊犁地區東部的門戶,沙俄雖然兵力緊張,在迪化依然駐留了三萬大軍,超過在伊犁地區其餘部隊的總和。

然而,面對五倍的大軍,差距實在明顯,最重要的是,沙俄軍隊一向缺乏火炮這樣的重武器,一是伊犁距離沙俄統治中心聖彼得堡實在太遙遠,運輸困難,二是沙俄軍工落後,即使本土精銳部隊也缺乏火炮。

在加上迪化的城防落後,沙俄僅僅在此用木柵欄、土牆建造的城牆,防範流民土匪還行,面對正規軍的火炮就完全不夠瞧了。

駐守此地的沙俄統帥,迪卡波中將,是一個左眼瞎了的的獨眼龍,面對如此嚴峻的情形,不僅沒有絲毫畏懼,反而神情十分兇悍,“明軍都是軟腳蝦,雖然數量眾多又如何,我從來沒將他們看在眼裡。”

邊上副官有些擔心,“可是,明軍畢竟數量眾多,我們想要守城,實在是太困難。”

迪卡波一拍桌子,“既然受守不住,我們就不守了,直接攻出去。”

沙俄民風彪悍,能夠當兵的,更是其中翹楚,聞言同樣興奮起來,“攻出去,打死明軍那些軟腳蝦。”

此次出兵伊犁的明軍統帥叫張元之,畢業於金陵軍事學院,也曾經在新華夏深造過,在軍事報刊上曾經多次發表文章,被公認為軍事理論專家。也因此獲得了這次出兵伊犁的明軍最高統帥一職。

然而,他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實戰經驗。他覺得,面對自己一方如此巨大的優勢,俄軍只能死守,主動進攻,只會死的更早。

曾經有參謀建議,行軍途中必須嚴加戒備,以防沙俄人偷襲。

然而,張元之毫不在意,“沙俄自保都難,哪可能再敢出來進犯,不過,你說的有理,可以下令騎兵擴大戒備範圍。”說是這麼說,卻沒有實實在在的下命令,導致明軍依然以正常戒備狀態行軍。

距離迪化三十里處,地形開闊,明軍打算在次紮營。

卻不成想,哥薩克騎兵從左側殺了過來。這支哥薩克騎兵數量並不多,只有三千多人,但是事出突然,少經戰陣的明軍竟然『亂』作一團,左側營地直接被鑿穿。雖然,最終消滅了絕大部分的哥薩克騎兵,但是明軍損失更大。死於哥薩克騎兵手下的,只有不到千人,但是自相踐踏造成的損失卻十倍於此。

當明軍變陣意圖全殲這支膽大至極的騎兵時,對面迪化城的俄軍卻從正面掩殺了過來,原本就因為變陣而變得散漫的陣型變得更加散『亂』。

雖然各級大明軍官在聲盡力竭的約束士兵們排好陣型,以便於組織防守。但是被兇殘的老『毛』子嚇破了膽的明軍只顧往後躲,哪可能聽命?

明軍中軍原本還是大致的圓型,卻因為俄軍的突入逐漸變成了月牙形,眼看著,軍陣就要再次被鑿穿。若是當真如此,處於中軍後方的明軍統帥部就要被斬首了,等待明軍的只有敗亡一途。

關鍵時刻,直接護衛統帥部的禁衛軍第三鎮從中軍後方衝了上來,頂住了壓力。大明軍隊這些年以來少有戰陣,僅有的幾次戰爭經驗還是來自海外,比如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據說我爹是皇帝

時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