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波逐流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8章 科考改制,議論紛紛,開局被斬首,狄仁傑發來組隊邀請,隨波逐流鴨,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今夕是何年?有沒有人告訴我?” “顯慶二年(657年)。” “大唐科舉從武德元年(618年)開始,怎麼突然說變就變?” “歷經39年了,時間不短啦。” 一朝醒來,科舉改制,有人歡喜有人憂,一片哀鴻遍野。 “完了,寒門再難出貴子。” “說得好像一年一次,你就能考上似的。” “話不是這麼說的,一年一次,可以多一份機會,學霸提前上岸,吾等的勝算不是更高嗎?” “你想太多了,無論科舉怎麼改制,受益者和受害者,都是那群大士族,跟我們寒門沒半點關係。” “沒錯,寒門的教育資源比大士族遠遠不如。只是我擔心,在未來,士族和寒門的差距會越拉越大。” “你換個角度想,科舉改成兩年一次,士族入朝為官的人就會減少。” “那寒門不也會跟著減少嗎?” 這時,一位已上岸的靚仔經過,他語重心長的說。 “唉,你們沒考上的人不懂,我覺得這次科舉改制,改得十分好。” “???” “你們有所不知,中舉之後,需要在家等候安排職位,通常需要一至兩年。” 這麼久?一群人愣住,他們還真的不知道。 因為沒考上,所以一直以為,揭榜之後,便能立即上任。 有小可愛向大佬虛心請教:“為何需要等待這麼長時間呢?” “因為職位有限,從貞觀開始,三省六部、九寺五監、各地官吏早已人滿為患,新人只好等待舊官員升遷或罷貶,才有機會上任。” 然而,出事罷貶的小官,每一年又會有多少呢? 上岸大佬嘆了口氣:“不瞞你們說,我如今已經在家無所事事三年了,感覺考了個寂寞。” 眾人感覺這貨在裝逼,但是他們沒有證據。 有小可愛問道:“不是說,中舉之後,如果急於效命,可以參加吏部的博學宏詞嗎?” 上岸大佬白了他一眼:“你以為那玩意很容易考嗎?” “呃......”眾人啞口無言,經過上岸大佬這麼一提點,似乎科舉改制也不算是什麼壞事。 能儘快入職,誰願意賦閒在家啊? 但是扭頭一想,怎麼不是壞事? 以往一年一考,假設全國有十萬考生,一起去爭奪那可憐的百人秀才席位。 那麼兩年一考,考生只多不少,可是崗位就那麼多,僧多粥少。 以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這下好了,比走鋼絲還難。 唐朝的科舉是歷朝歷代最難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報考人數多得恐怖,可是錄取人數每年就這麼點。 《冊府元龜》卷六百四十《貢舉部·條制二》記載:“(貞元)十八年五月敕:明經進士自今以後每年考試所收人,明經不得過一百人,進士不得過二十人。如無其人,不必要滿此數。”(原文) 縱觀唐取士總表,沒有一年總數超過或者達到120人的限額。 可想而知,在大唐你想中舉,是有多麼艱難。 這次科舉改制,更艱難了,前途更加渺茫。 另一邊,大士族們也議論紛紛。 五姓七望諸位家主再次開會:“各位,關於此次科舉改制,你們怎麼看?” 崔玉面露不屑的說:“改制?無論怎麼改,科舉都是被我們所掌控。改成兩年一次更好,這一次士族子弟中舉的比例更高了。” 根據《新舊唐書》記載:唐代進士830名中,士族子弟達589人,佔總數的70.96%;小姓約109人,佔13.13%;兩者合佔總數的84.10%,寒門庶族子弟家132人,僅佔總數的15.9%. 士族真的在科舉中,達到了壟斷的地位。 兩年一次相比一年一次,根本毫無區別,反而時間拖得越久,對士族越有利。 博陵崔氏族老皺眉道:“崔玉,你是不是想得太天真了?” 崔玉不解的望向他:“此話怎講?” “兩年一次,就意味著士族子弟入朝為官的人數大幅度削減,你懂不懂啊?” 經過他這麼一提醒,眾人微微一愣,還真是啊。 這麼看的話,此次科舉改制,對於士族來說,是一次削弱。 原來李唐家的根本目的是這樣啊? ...... 科舉跟宋真毫無關係,他根本不關心那群讀書人怎麼想,怎麼看。 一週後,李治在貞觀殿中重新調整職務。 “侍中、穎川縣公韓瑗降職為振州刺史,中書令兼太子詹事、南陽侯來濟再次降職,貶為台州刺史。” 這兩人的遭遇令人唏噓,一夜之間,從中樞大臣,遠離朝廷,流放下州。 至於李義府,他直接被宣佈斬首,剝去河間郡公的榮譽。 “另,給事中杜正倫升遷為中書令,兼度支尚書。” 【冷知識:顯慶元年改戶部尚書為度支尚書,戶部侍郎亦改成度支侍郎。】 這番封賜下來,朝堂的格局一下子明朗起來。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科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吞噬星空之銀河之路

夢裡海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