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趕到平壤,與蘇定方會師
隨波逐流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55章 趕到平壤,與蘇定方會師,開局被斬首,狄仁傑發來組隊邀請,隨波逐流鴨,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薛仁貴是不知道有外掛這個說法,不然的話,他絕對會對宋真說。 “要不關了吧,沒意思。” 契苾何力率領著步騎兵趕到,加入了戰場。 唐軍一萬可敵高句麗五萬大軍,那麼,如果三萬唐軍對上六萬高句麗將士呢? 結果不言而喻,直接殺戮時刻! 宋真射著射著,發現箭矢沒了,他愣了下。 他也不知道自己射殺了多少人,好像命中率確實有點離譜。 他心裡揣磨,難道說,我這雙奇奇怪怪的眼睛,還能增加遠端攻擊命中率? 在唐軍的武器面前,高句麗的鎧甲像紙糊一樣,不堪一擊。 而他們的刀槍,卻很難破開明光鎧的防禦。 這就是唐軍能以少勝多的關鍵因素。 戰鬥持續了半個時辰,很快,高句麗五萬大軍,全軍覆沒。 契苾何力將一名高句麗將領活捉,帶到李積面前。 “你們為何行色匆匆?” 那名高句麗將領啐了一口血沫,不願意回答這個問題。 李積負手而立,已經64歲高齡的他久經沙場,自身帶著一股滲人的殺氣。 “不說是吧?斬了。” 手下兵直接一刀解決了那名高句麗將領。 契苾何力說出自己的猜想:“我覺得,他們很有可能是支援平壤。” “我知道。”李積淡淡道,“高句麗是想真正的決一死戰了。” 其實高句麗也沒想到,唐軍竟然能在短短半月,連續攻下了三十多座城池。 這是什麼速度? 等他們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晚了。 只好臨時調派軍隊回防,死守平壤城。 高句麗的國都就是平壤城。 之前高句麗的國都在丸都(今吉林集安),後來,南朝宋元嘉四年(427年),為對付位於半島南部的新羅和百濟,高句麗遷都平壤。 既然是國都,那城郭防禦肯定不凡。 由於攻城代價太大,即使是蘇定方帶隊,都不敢貿然攻城,只好圍困數月。 李積嘆了口氣,狗急了也會跳牆,此場戰役,怕是不會如想象中那般輕鬆了。 他馬上安排薛仁貴率領五萬大軍,立即全速前進,支援蘇定方。 其次,加快全軍行進速度,務必在五天內趕到平壤城。 ....... 李積率領的二十萬大軍,五日後趕到平壤。 令人意外的是,高句麗居然沒有派兵清剿一直駐守在城外的蘇定方一軍。 薛仁貴問道:“這是怎麼回事?” 蘇定方搖搖頭說:“別問我,我也不知道。” 其實唐軍還希望對方一批一批人馬過來,這樣的話,就可以分批擊破。 如果一下子對上高句麗數十萬大軍,對於唐軍來說,是一次極大的挑戰。 然而現在,對方緊閉主城門,看不見裡面發生了什麼。 而宋真卻想到了一個可能性。 在真正的歷史中,唐朝攻下高句麗,其實是因為高句麗國內政治動盪。 貞觀十六年(642年),泉蓋蘇文發動軍事政變,殺死榮留王后,立高藏為高句麗的國王。 然後在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以泉蓋蘇文弒君、專權、侵新羅、寇遼東,親率大軍東征高句麗。 那時候的高句麗,其實是唐朝的小弟。 小弟的國王被殺了,身為大哥,是不是應該做點什麼? 而且,榮留王對於大唐來說,是有功績的。 在武德二年(619年),武德四年(621年),榮留王高建武兩次派遣使臣向大唐朝貢。 唐高祖李淵念及隋軍出征高句麗時,魂歸他鄉的漢人士兵,於是跟高建武說,讓他為他們修好陵墓。 根據《資治通鑑·隋紀》記載:“初,九軍渡遼,凡三十萬五千,及還至遼東城,唯二千七百人,資儲器械鉅萬計,失亡蕩盡。” 三十萬五千大軍,到最後只剩下二千七百人活了下來,不可謂不慘烈。 那時候到底發生了什麼,不得而知。 唐高祖李淵還要求高建武,讓當時因戰爭被迫逗留在高句麗的前朝漢人,請他們回國。 高建武欣然答應,下令搜尋流於高句麗的亡命漢人,將他們交給有關官吏,以賓客之禮護送他們回唐朝,前後將近一萬餘人。 然後在貞觀五年(631年),唐太宗李世民安排廣州都督府司馬長孫師前往高句麗,將隋朝時戰死者的骸骨收葬迎回中原,讓亡靈魂歸故土,並毀掉高句麗所埋的大墳。 萬萬沒想到,泉蓋蘇文造反了,他殺死榮留王高建武,立高藏為寶藏王,實際上只是他軍事政權的傀儡。 最關鍵的是,高句麗不上貢了,這讓大唐怎麼忍得了? 再加上淵蓋蘇文安排軍隊侵犯另一個小弟新羅,還屢次犯禁大唐邊境。 最後在666年,淵蓋蘇文暴斃,他的兒子們紛爭內亂,高句麗的國力日漸衰弱。 李治聽聞高句麗政壇不穩,正所謂“趁他病,要他命”。 李治馬上在668年安排大軍,大舉進攻高句麗,一鼓作氣殲滅。 而如今,宋真懷疑歷史再次重演,淵蓋蘇文死早了。 於是,他安排武大在深夜悄悄進城,與當地的線人詢問資訊。 第二天晚上,武大回來了。 “主公,高句麗內部確實出現了問題,具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