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陵後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39章 路見不平,浮屍院,禹陵後裔,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你們方才也已經聽到了,這夥人是有組織的黑惡勢力,你們幫我,可能會惹禍上身的。”
“您剛剛還說了,您是為了祖國,這國寶乃是我華夏瑰寶,豈能落入倭奴之手!?”林坤說道,“再說了,這麻煩我們已經惹了,現在想撒手都不可能了。”
曾哥也點頭同意,“我雖然不是什麼英雄好漢,但是在老子的地盤上出了這樣的事情,我是一定不能坐視不管的。”
“教授,您是不是有什麼難言之隱?”
“唉,此時說來話長了......”
愛德華又嘆了一口氣,他接下來所說的事情,令所有人都感到不可思議。據他所說,這次他想要從英國人手裡購買的國寶是一件夏朝的甲骨,名喚“螭龍文甲骨”,顧名思義應該是一件類似龜甲、牛骨之類的東西,上面還刻有原始時期的螭龍紋圖案。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螭龍紋甲骨”雖為甲骨,但這甲骨卻並非一般龜背牛骨,而是數十塊巨大的黿背骨拼湊成一整塊甲骨,而上面的螭龍紋則更是意義非凡,不僅有相當於紅山文化出土的“豬鼻玉雕龍”的考古學價值,而且還暗藏著一個驚世秘密。
“什麼秘密?”林坤被吊足了胃口。
愛德華還有些猶豫,但是姒瑋琪點了點頭,他便也放心了,說道:“九鼎!”
“九鼎?”
曾哥雖然只是個撈青頭走江湖的,但是也懂得“問鼎天下”的典故,據《左傳》記載大過年楚莊王為討伐外族入侵者來到洛陽,在周天子境內檢閱軍隊。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藉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結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孫滿的嚴詞斥責。
“九鼎莫不是禹王鑄造的九鼎?”林坤問道。
“正是。”
相傳夏朝初年,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象徵九州,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史記·封禪書》:“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
九鼎因此成為了中國的代名詞,以及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後世帝王非常看重九鼎的權利象徵與意義,亦曾屢次重鑄九鼎,武則天、宋徽宗也曾鑄九鼎。
“不過,我見史書上說這九鼎早在周顯王時,就沒於泗水之下,至今未曾發現蹤跡,這螭龍紋甲骨究竟與這九鼎有何關聯?”
“倒是也算不得關聯何在,畢竟九鼎是在周朝時遺落,而這螭龍紋甲骨則是夏朝之物,但是螭龍紋甲骨與九鼎卻有關聯,相傳大禹劃定九州乃是受了上蒼靈感,上天之神贈其螭龍紋甲骨,大禹以此劃定九州,而鑄鼎之法,鼎鎮之功皆由此而來。更為重要的是,螭龍紋甲骨還暗藏著九鼎背後的秘密。”
“太不可思議了。”林坤咋舌道,“原以為九鼎之傳聞不過是歷史書本中的一段插曲,竟沒想到還能有如此重大之線索傳與後世。”
“九鼎究竟在哪終歸撲朔迷離,找到與否也無非是考古學上的價值,重要的是這九鼎乃是我華夏至寶,民族象徵,絕不能容忍外族染指,更不許狼子野心之徒窺伺我國家寶藏!”愛德華義正言辭地說道。
“嗯,教授的話我自然明白,既然這螭龍紋甲骨裡有九鼎的線索,自然乃是一等一的國寶,即便九鼎找不到,那也不能讓小鬼子奪了去。”
“唉,但此事麻煩就麻煩在這兒啊。”愛德華顯得深情凝重,“事情是這樣的,螭龍紋甲骨實際上早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就被英法聯軍擄走,流失到了海外,但這件東西至今在史學家都僅有些微的文卷資料可考,而且大多諱莫如深,難以推斷,所以說寶物流傳這麼久國人始終是將信將疑。然而據我所知,當年在這支英法聯軍中有一位日本人,也正是在他的一手操控下發掘了甲骨,才使其淪落海外。”
“日本人?沒想到這小鬼子打主意打的夠早的啊。”
“這也不奇怪,清朝孱弱,已近亡國,外夷窺伺,更兼我華夏地大物博,東瀛島國自是垂涎已久。”愛德華說道,“世人皆以為日本是甲午之後才侵略我華夏,殊不知他們在此之前早已明察暗訪,對我名山大川和諸多龍樓寶殿一一標註出來,盧溝橋之後,更是野蠻劫掠,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