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宮格夫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三章 莫道讀書無用處,爸,這好像是北宋,九宮格夫妻,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屋裡面,孫悅正在埋頭苦讀,屋外面,孫春明的評書也是講的熱火朝天。
孫春明他們這一代人,都是聽評書長大的,那會可不知道什麼叫小鮮肉,每天最幸福的事是放學回家能聽到單田芳的聲音,因此那些單田芳先生的經典評書,他都是聽過五六遍以的,小時候甚至可以將隋唐演義完完整整的從頭講到尾。
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自然早忘得差不多了,不過畢竟化功底在這,將記著的底子編一編改一改,自己再來個二次創作,放到宋初這麼個化荒漠之倒也不愁沒人喜歡,叫好聲也是一浪高過一浪。
相聲是小段,一般來說,三分五分,您樂了,這邊得要錢了,要個三回五回,將觀眾的兜掏乾淨了也差不多可以歇了。
評書則不同,這玩意必須是大長段,一說起來沒個二三十分鐘根本停不下來,間的節奏必須保持緊張,不能隨便打岔。
所以一段評書說下來工作量遠相聲大,但要錢的次數卻只有一次,雖然聽眾的粘性更高,但其實收入反倒是相聲還差許多,這也是為什麼他們一直在說相聲而不是評書的原因。
說評書,觀眾粘性大,粘性一大人圍著多,午各家各店都不怎麼開張,碼頭的閒漢也成片成片的往這塊聚,以至於不一會的功夫把路給堵了,熱鬧非凡。
不過不管什麼時候,把路堵了總是不對的,算是南城也是有人管的,沒說多大一會,便有一個晃著膀子的大漢,溜溜達達的過來了,呵斥道:“幹嘛呢幹嘛呢,讓開讓開。”
孫春明不認識來人,老曹卻是認識的,連忙湊了去笑道:“是劉三哥呀,您這是來收稅來了?”
“可不,蒙官家仁德,一切依舊例不變,咱們這片的稅收還是我在管,老曹你這生意不錯呀,這麼多人,哥哥收你一個月三十貫,不多吧。”
“三十貫?劉哥兒,您看我這圍了這麼多人,都是聽書的,沒幾個給錢的,您行行好,少收幾個吧。”
“不賺錢?不賺錢你把街堵了幹啥,散了散了,都給我散了,這樣,一個月二十貫,我可是聽說了,這一條街你們家生意最好,頭可是有指標的,你們家多交一點,算是體諒體諒兄弟我的難處。”
孫春明也湊過來道:“這位阿哥兒,您看我們是兩家一塊做的生意,家裡人多,犬子還要讀書,頗費開銷,您看您能不能再通融則個,再給抹去一點。”
“讀書?讀什麼書,你們這小店還想讀出來個狀元不成?”
旁邊有閒漢聽不下去了,孫春明說評書說相聲錢賺了多少不好說,但這人緣卻是積攢下了的,稅吏本身也不算是官,尤其是這時候,其實亂的很,倒也不是誰都怕他。
便聽人群有人道:“劉大腦袋,腿長在我們自己身,我們願意來聽書,跟人家有什麼關係,新官家都沒敢欺壓百姓,怎麼改朝換代還把你給改的威風了。”
有了開頭的,這些閒漢也紛紛跟著吐槽了起來,這些漢子大部分都是難民,在碼頭拉縴的,用官方的說法其實是刁民,當官的最怕跟這類人接觸。
這稅吏一見眾怒難範,只得道:“好好好,那我再減五貫,行了吧,你們這幫人,把路給堵了,又吵鬧成這樣,也不怕人家街坊罵你們擾民,還讀書?亂成這樣讀的什麼書?當我好忽悠麼?”
孫春明沒等說話,又有人幫腔,笑罵道:“大腦袋,你這叫有眼不識泰山,狗眼看人低,裡面讀書的那可不是一般的郎君,那可是被當今官家親口誇讚過的小相公,你還不趕快討好一番,不怕人家大了以後扒你的皮?”
孫春明連連擺手勸大家別再說了,所謂閻王好見小鬼難纏,有時候這種小吏官老爺要難擺弄的多,若是惹了人家記恨,有的是招來收拾你。
整個宋朝,行政制度都很葩,後世人只知道官員層層重疊,冗官嚴重效率極低,卻不知,宋朝真正辦事的基層官員卻缺無,別說宋初,連整個北宋最好的仁宗時期稅吏制度都是一片混亂,通常一個縣裡負責收稅的只有一到兩個小吏。
村裡還好,城裡則乾脆是一點章程都沒有了,一個城市裡分幾片,每片安排一個稅吏收稅,還特麼義務不給工資。
每月縣衙里根據朝廷給的指標按每一片的富庶程度進行攤牌,只管收總數卻不管怎麼收的,這些稅吏不吃拿卡要才怪了。
總之,這稅吏官不大,甚至壓根不是官,權利卻是極大,起碼折騰的你全家在這一片混不下去是一點難度沒有。
誰知,這稅吏卻一拍大腿道:“我之前聽說,咱南城這邊有一個神童,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