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大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部分,一個記者能走多遠?--艾豐評傳,大熱,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村當過兒童團長,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後又到塞外延慶參加“四清”運動當過工作組長,艾豐對農村和農民是熟悉的。
自從1983年4月專訪費孝通教授,寫了《小城鎮是個大問題》,艾豐迷上了鑽研新時期的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至今,在這方面發表了10多萬字的論述。其中,為中央決策層採納的有“增加農民收入”、“農業產業化”、“小城鎮大戰略”等建言。
“增加農民收入”寫入中央檔案
艾豐對“三農”工作的第一個貢獻,就是較早提出“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
1993年,中央籌備召開農村工作會議,主管部門希望《人民日報》就農業問題寫一篇社論,任務落實到經濟部撰寫。艾豐感覺腦子比較空,寫點陳詞老調的概念化的東西,他不甘心。於是艾豐找來副主任吳長生,請他帶幾名記者,到全國農村去跑一圈,調查一下農村到底存在些什麼問題,以便使即將要寫的社論更貼近實際,更有針對性。
六名記者在下面跑了一個星期後回來彙報,說的大都是一些老情況。艾豐說:“這些我們都知道了,有沒有新鮮的?”
吳長生說,他在山東桓臺縣一個村口,碰見一位正在納鞋底的老太太,就問:“老大娘,咱們農村缺什麼呀?”老太太想也沒想,一拍衣兜,說:“就缺錢!”
艾豐一聽這話,眼前一下閃亮了。他說:“這太有意義了!行了,咱們這篇社論可以寫了。這個老太太是最高明的經濟學家,三個字就把中國的農村工作和整個經濟工作的要害說清楚了。多年來我們只抓產量,而不抓收入。抓產量是計劃經濟,抓收入才是市場經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