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064 朱由校的攻略秘籍】,明鹿鼎記,軒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值得人同情的好皇帝。
1642年,崇禎皇帝掛樹上的前兩年,農民起義軍造成的國內局勢已經非常嚴重了,再加上遼東局勢,雙線作戰,崇禎皇帝沒有同時打贏兩場戰爭的底氣,便有了姑且先和滿清議和的打算。
滿清皇太極這邊,議政王大臣會議造成貴族和皇權的衝突,雖然建了國,統治並不穩固,滿漢矛盾也日益尖銳,導致身體垮了,一聽明王朝這邊有心議和,也是求之不得。
當時的朝局形勢是大家都知道國力不允許雙線作戰,但因為崇禎皇帝的獨斷專行、剛愎自用、從不擔責的特性。
十幾年君臣,有了無數前車之鑑,所以誰也不願意提議和,做這個出頭鳥,都做明哲保身的清流。
而且誰敢提議和,必是群起而攻之。
口子還是在兵部開了,因為南北戰線交困,李自成攻入河南,兵部尚書陳新甲屢次被彈劾罷官,所以陳動了私下與滿清議和的想法,並很賊地告訴了同僚傅宗龍。
傅有告訴了大學士謝升,於是謝升向崇禎告發。
這正中崇禎下懷,所以崇禎破天荒的沒有治罪,而是背地裡讓陳新甲去秘密操作,千叮嚀萬囑咐不可洩露一絲風聲。
沒想到這陳尚書是個馬虎人,將滿清那邊發回來的議和條件密函隨手放在案桌上,結果被書童當做塘報分發各省駐京辦事處。
這一下子炸了鍋,群臣譁然。
崇禎給陳新甲下了一道嚴厲的聖旨,不知道陳尚書是看多了其他背鍋俠的下場,還是因為舉人出身,學歷不夠,沒看出這是一道讓其攬罪請罪的諭旨,竟然不引罪自責,而且還自詡其功。
崇禎出離憤怒,你沒有錯?難不成錯在朕?!你不攬責讓滿朝文武怎麼看朕!
這割地賠款的不平等條約,怎麼能讓朕這個勵精圖治的有為之君來背?
陷朕於何地?殺!
甩鍋俠崇禎又一次甩了鍋,乾乾淨淨,不汙“明君”之名。
事兒可以幹不成,責任斷不可扛!
這還不夠,這樣還不能表明崇禎的態度,於是又派了吳三桂向清軍主動進攻。
仗打敗了,但是表明了崇禎從來不是一個投降派,所謂的議和,他從不知情。
這一番表演徹底斷了議和之路。
明王朝最後四年的生機就這樣被他葬送。
1644年,明亡的當年,李自成大軍正勢如破竹浩浩蕩蕩向北京進發。
正月初三,大臣李明睿看出崇禎有意南遁,第一個向皇帝上疏勸皇帝將朝廷遷往南京,並要立即決斷。
由於明朝本就在南京立國,到朱棣篡位定都北京,實行兩京制,南京一直作為留都,遷都南京合理合法。
但是這個主意不能崇禎自己拿,顯得他貪生怕死,君王死社稷是祖訓啊。
一定要百官再三勸諫,抱住他的大腿哭聲動天,他才勉為其難的答應,這才是正常程式。
奈何只有一個李明睿識時務。
崇禎就只能故技重施。
讓李明睿私下去辦,切不可聲張。
於是李明睿就去籌劃。
遷朝廷需要軍隊保駕護航。
這個時候全國兵事緊張,到處都缺,那還能抽調出一支軍隊來呢,只能另行招募。
於是李明睿向崇禎反映了這個情況,並提議讓崇禎拿出自己的內帑來招募軍隊。
崇禎一聽就急了,遷都是國家的事,怎麼能動朕自己私人的錢呢?!
於是又是什麼也幹不成。
一拖又是倆月。
眼看情勢危急,崇禎急了。
三月初四不得不在朝堂上公開討論。
諸位愛卿,近來李明睿給朕上疏勸朕南遷,你們是怎麼個意見。
大臣們一個激靈,知道皇帝果然還是按奈不住了。
大臣們也沒讓崇禎失望,哭聲震天,痛斥南遷是違背祖訓、拋棄祖宗社稷,是斷送江山社稷的歪理邪說。
喊出君王死社稷的聖人教誨。
先送太子去南京?也不行!
其實官員們不想南遷,一是捨不得在帝都的產業,這麼多年苦心經營,尤其是官員中北方人居多,去南京擺明了就是捨棄半壁江山,他們捨不得老家的財產土地。
二來這遷都是燒錢的活,國庫空虛,皇帝不願動自己的私產,到時候還不是動他們的主意。
最重要的是怕遷都過後有什麼變數被追責背鍋,這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