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0962 都是韋寶沒有想到的】,明鹿鼎記,軒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釁開於淮撫,而究以國本為歸宿。其為東林者,則羽翼國本者也。其為四明者,則操戈東林者也。外此,則秦、晉、齊、楚、西江稱強,然聲應氣求,要不出此二者。左右分袒,元黃互戰,具曰予聖,誰知烏之雌雄?秦人、晉人、江西人是東林的傳統盟友,不過也只是“外此”的盟友而已。齊人經常聯合浙人,與楚人並稱三黨,但楚人也曾經與東林合作。
黃尊素有句話說的很清楚:晉人爭巡撫,先生語太宰曰:“秦、晉、豫章,同舟之人也,用考功而豫章之人心變,參卹典而關中之人心變,再使晉人心變,是一鬨而散之局也和秦、晉、江西“同舟”的是誰。
就是狹義的“東林”在政治上的勢力。
這個真東林不過是諸多派系中的一個而已。
既然秦人和東林經常站一條線,什麼“西北多加賦東南不收稅”的荒謬性就更明顯了,否則他們還不自己打破頭。
一般而言,對黨爭中派系成員的描述可以分兩種的,一種是自己表示的認同,另一種則是政敵的劃分。
很多人自己沒有去東林書院講過學,東林人也沒有說過他們是東林,但在政敵眼中他們就是一夥兒的。
至於閹黨炮製的那些東林名單,更是以羅織罪名的方式,把反對自己的人都掛進去,最後擴大化到連顧秉謙都上了榜,並不能反映真正的派系分野。
東林黨就是江南財閥的代言人,閹黨就是皇帝的爪牙嗎?
有明一朝,江南士子在朝人士一直數不勝數。
閹黨裡面的江南士子不見得比東林黨少。
閹黨裡面官職最高的兩個人,大學士顧秉謙、禮部尚書周應秋,一個是崑山人,一個是鎮江府,都是根正苗紅的江南人。
甚至可以說,明朝末年無論東林黨還是反東林黨的人,主幹大多數都是江南人。
一大群江南地主,憑什麼閹黨裡面的江南地主就要反對江南財閥,東林黨裡的江南地主就是江南財閥的代言人?
動不動就是什麼江南財閥的代言人,只能說見識淺薄。
狹義的東林黨指和東林書院有關的在野及當朝的人員,這是正統東林人比較認可的。
廣義一點的東林黨可以指齊、楚、浙三黨主持京察下野的那些人,後世有些歷史學家比較認同這種說法。
再廣義一點,可以說是反對閹黨之人,廣大網友比較認同這種說法。最就明亡之後東林黨殉國人數來說,並沒有辱沒讀書人的稱號。
李自成打到北京,一矢不敢發就投降的是京營。
身負崇禎信任,負責守城卻直截了當開門投降的是太監曹化淳。
先投李自成,再投後金的是吳三桂。
革鼎之際,事多難言,只盯在錢謙益,用一些子虛烏有的水太涼、頭皮癢的段子來娛樂,沒什麼意義。
後世很多人談起大明,對於東林黨都頗多非詞,對於閹黨等批評得沒那麼痛心疾首。
愛之深,責之切。歷史學家之所以對於東林黨的一些行為非議頗多,是因為他們認為若是不天天黨爭來、黨爭去,東林黨、齊黨、楚黨等的一批人是有可能幫助明朝重新振作的。七八中文首發 7*8zw. m.7*8zw.
但是他們這些讀書人沒做好,所以恨鐵不成鋼,所以罵東林等一批人因為黨爭耽誤了大局。
那為什麼不罵閹黨呢?因為懶得罵。
說顧誠在《南明史》裡為什麼對史可法幾乎是指著鼻子罵,對於那些真正投降賣國之人,如四鎮和左良玉部,言辭反而沒那麼激烈。
不是顧誠要故作反動,而是他認為史可法可以拯救南明,但是他沒做到,所以顧誠怒其不爭、哀其無能。
東林黨的確不全部是善男信女。
他們非議東林是因為覺得東林好還是不好這件事有爭議,不罵閹黨是因為他們覺得閹黨是垃圾這件事沒爭議。
大明版共濟會,怎麼可能是“善男信女”呢?
東林黨既有社會輿論,又有朝廷重臣,而且不乏黨同伐異的鬥爭手段。
所謂有鬥爭意識,指的是東林黨掌控政權的終極目標。
顧憲成是朝廷的幕後影響者,萬曆是至高無上的統治者,兩人勢不兩立。
這個東林書院可以藐視當朝的首輔,說他們是木偶、嬰兒。
這個書院可以阻擋大臣復起,改變皇帝任命。
無數人的命運,大明天下的時局,都將由這個看似與朝廷毫無關係的地方,最終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