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046 努爾哈赤醒了】,明鹿鼎記,軒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天地會和韋寶成為大金國的恩人,這個局面,是皇太極無論如何不希望看到的。
其實在這個時候,皇太極已經有了一個對如何治理大金國,讓大金國快速追趕上大明的想法了。
而且是一整套的想法。
政治方面,皇太極對於後金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是有一套想法的。
外部處境孤立,受到明朝、蒙古、朝鮮的包圍。
內部由於貴族分權勢力的矛盾,衝突日益嚴重。
皇太極想逐步建立國家統治機構,取代八旗制度所行使的國家權力。
最關鍵的就是滿漢一體,在原本的歷史中,天命十一年,皇太極繼位後頒佈《滿漢別居令》,提出“治國之要,莫先安民”的主張,宣佈“滿漢一體毋致異同”,實行“編戶為民”政策,下令將大多數漢民莊丁由莊田抽出。
“分屯別居,編為民戶”。漢民由農奴恢復為民戶,即原有封建自由民身份。
從而緩解了民族矛盾,社會逐漸得到緩和、安定。
發展農業,後金進入遼瀋以後,不僅當地漢人從事農業,連滿族也把農業作為本業了。
皇太極愛惜民力,停止修城築牆,為的是“專勤南畝,以重本務”。
他下令,所有村莊田土,八旗既已穩定,以後就不要變更了。
對莊民的財產及所養牛羊雞豬等,都不準任意妄取。
經過努力,農業有了較大發展,糧食基本上能夠自給,社會矛盾得到緩和。
完善機構,天命、天聰年間沒有監察機關,崇德年間皇太極成立了都察院,給他們稽察一切官員的大權。
有清一代,滿蒙的結合,早比滿漢更緊密。
為了處理蒙古事務曾設蒙古衙門,崇德三年,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六月又改為理藩院。
合原有的六部、都察院,構成了有名的八衙門。
皇太極任命滿洲、蒙古、漢人擔任承政,每部三人,以下皆參政。
崇德三年,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七月更定八衙門官制,每衙門只設滿洲承政一人,以下酌設左右參政、理事、副理事、主事等官,由二等變成五等。
這就強化了以他為首的國家統治權力。
清兵入關前沒有內閣的名稱。
但是皇太極統治下的清朝已初具內閣性質的內三院。
天聰十年,明崇禎九年,1636年三月,皇太極改文館為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
從文館到內三院,雖任職者均為大學士、學士,但分工更明確了,有的負責編考歷史,有的起草敕諭及註釋古今政事得失,還有的向皇帝進講。
崇德以後內三院的大學士、學士們對皇太極的決策有了更大的影響。
皇太極對於現在的各種矛盾,都是有他的一套想法的,只是一方面努爾哈赤還沒死,另一方面韋寶的寶軍勢力逐漸壯大。
本來建奴周邊沒有強有力的挑戰者,他們有一個很好的發展契機。
可突然冒出一個天地會和寶軍,讓這一切都成了泡影。
皇太極很想發展經濟,皇太極在原來的基礎上鞏固和擴大了在東北的統治,為入關統治全中國做了充分的準備。
他稱帝后立刻把保護土地牲畜作為法典規定下來,地裡莊稼不準偷損,母豬不許殺,這是為了繁殖。
也不準殺馬、牛等作犧牲或出賣。
以後幾乎每年都把督促耕種作為重要活動,提出“農時不可失”,“廢農事者罪之”。
他知道五穀乃萬民之命所關,因此一再強調搞好農業生產,入關前清朝的糧食不太缺乏,與這種努力分不開。
手工業生產也大有進步。
盛京宮殿大部分為皇太極時所建,其規模和工藝技術都標誌後金手工業的水平很高。
盛京城西實勝寺,鑄大鐘千斤,是冶鑄業的發展象徵。
商業貿易在境內有之,與明及朝鮮也均有之。
皇太極曾命令大學士希福帶領八家商人及公以下牛錄章京以上家人的龐大代表團赴張家口貿易。
後來又命人到歸化城買馬。
個人遠走貿易的也不乏其例。
軍事建設方面,皇太極在國內大力實行改革時,並沒有放棄父汗努爾哈赤對外擴張的政策。
他命令軍隊建造具殺傷威力的武器紅衣大炮,並且將單一的騎兵兵種,改建成一支騎兵、炮兵與步兵多兵種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