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046 努爾哈赤醒了】,明鹿鼎記,軒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皇太極又說:“興之、揚之、定之,悉在於天,非人力所能強得也。”

對上天能公平地裁判人間是非這一點,至少在天聰四年,1630年以前他還是信從的。

天聰元年,明天啟七年,1627年,在遺朝鮮國王李倧書和致明寧遠守將袁崇煥書中都說:“惟天至公,不視國之大小,而視事之是非。乃以我為是,以明為非。”

對“上天眷命”也存有一定信心。

尤其在他親率軍隊徵明,一舉攻克遵化城時,興奮地宣諭將士:“已蒙天佑,克奏膚功。然此猶佑我之小者,後此之佑命錫福者,更大有在也。”

皇太極對上天“佑命錫福”抱有很大期望。

然而綜觀皇太極一生言行,可以看出,雖則他對天存在一定程度的敬畏,但“天命靡常”則是他思想的主流。

在永平、灤州得而復失之後,天聰五年,明崇禎四年,1631年,皇太極親率大軍進攻大淩河,臨行前他對諸臣說:“今日天心所向,豈能預知。朕惟欲體仁行義,制敵養民而已。爾諸臣當申明法紀,教誡士卒,恪遵訓諭,切識於心。”

對上天是否仍然眷佑後金心中沒底,流露出天命無常的思想意識。

天聰八年十二月(1635年2月)牛錄章京劉學誠條奏建天地壇,皇太極覽奏後答曰:“至於建郊社,立宗廟,未知天意何在,何敢遽行。果蒙天佑,克成大業,彼時順承天心,恭議大典,未晚也。”

更為明確地表述了天命無常的思想。

在皇太極看來,天命無常,“天道甚微”,天命是否歸於後金是個未知數,但君主在上天面前並非完全無能為力,天意是可以透過君主的行為來改變的。

他吸收了中國原始儒學中的“德政”思想,提出了“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的進步天命觀。

他對文館諸臣說:“見史臣稱其君者,無論有道無道,概曰天子。殊不知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必有德者,乃克副天子之稱。今朕承天佑,為國之主,豈敢遂以為天子,為天所親愛乎?倘不行善道,不體天心,則天命靡常,寧足恃耶。朕惟有朝乾夕惕,以仰邀天鑑而已。”

皇太極認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只有“體天心”“行善道”的“有德者”才配得上天子之稱。

戰略思想上,皇太極在國力較弱之時,曾採取對明暫時議和,以爭取時間的戰略。

但大臣們都知悉入關奪取明政權是皇太極的夙願;即所謂“皇上志在中原”。

天聰元年,明天啟七年,1627年,後金與明的寧錦之戰,大小數十次,後金以失敗告終。

是年,因朝鮮李倧政權採取敵視後金之策,剛剛繼位的皇太極,即命阿敏等攻打皮島的毛文龍,順擊李氏政權;直至李倧請和。

但此時的後金與努爾哈赤之時已不同,後金勢力已經壯大,並不懼怕李氏政權從後方對其攻擊。

故皇太極要採取的是進攻戰略。

但皇太極的決定卻遭到貝勒們的反對;故後金統治集團內部戰略思想出現爭議。

皇太極是透過盛京君臣大討論,對明、蒙、朝三大敵方勢力進行戰略判斷,並及時地對原有判斷作出調整。

皇太極最終戰略目標是明朝,攻明戰略是指導戰爭全域性的原則性、綱領性任務。

但貝勒們的“共識”中'有一個“隱患”,就是太過輕鬆地估計了對明作戰;沒有深刻地考慮到對明作戰的曠日持久;這一點只有皇太極有思想準備。

在總的戰略之中,根據戰局發展,突然派兵征伐李倧,解決後顧之憂。

而從天聰年間起,四次入關征明,也證實了要滅明是需要一些時間的。

這正如皇太極的伐大木理論所言:取燕京如伐大樹,需要從兩旁斫削,則大樹自僕。

明朝雖已腐朽不堪,但作為一株百年大樹,尚未達到自僕的程度。

而先解決李氏政權這個後顧之憂,無疑會為後金增加新的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沒有了後顧之憂。

而後崇德年間迫使李氏政權臣服,確實證實了皇太極這一戰略思想的正確。

皇太極從天助神佑的天命觀出發,強調“用兵征伐,有道者,蒙天佑;無道者,被天譴”。

皇太極認為自恃其力,恣行殺奪,人心未合,必然失敗;力行仁義,勤治農桑,發展經濟,擴充實力,爭取民心,就能立於不敗之地。積極發展軍事力量,先後組建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完善了八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青春夢未老

軒樟

鐵血天驕

我的傷心誰做主